利用率应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光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布放缆线在线槽内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2. 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1)多用户信息插座设计方案
1.多用户信息插座(Multiuser Information Outlet,MIO)设计方案就是将多个多种信息模块组合在一起,安装在吊顶内,然后用接插线沿隔断、墙壁或墙柱而下,接到终端设备上。 2.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每一个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宜能支持12个工作区所需的8位模 块通用插座。
(2)集合点(CP)设计方案
集合点是水平布线中的一个互连点,它将水平布线延长至单独的工作区,是水平布线的一个逻辑集合点(从这里连接工作区终端电缆)。 3. 水平线缆系统 (1)线缆类型选择
水平子系统中推荐采用的线缆型号如下。 ? 100?双绞电缆。 ? 50/125?m多模光纤。 ? 62.5/125?m多模光纤。 ? 8.3/125?m单模光纤。 (2)水平子系统布线距离
1.水平线缆是指从楼层配线架到信息插座间的固定布线,一般采用100?双绞电缆,水平电缆最大长度为90 m,配线架跳接至交换设备、信息模块跳接至计算机的跳线总长度不超过10 m,通信通道总长度不超过100 m。
2.在信息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一些较大的房间,可以在楼层配线架与信息插座之间设置集合点(CP、最多转接一次),这种集合点到楼层配线架的电缆长度不能过短(至少15 m),但整个水平电缆最长90 m的传输特性保持不变。 水平线缆系统
(3)电缆长度估算
平均电缆长度 =(信息插座至配线间的最远距离+信息插座至配线间的最近距离)/2 总电缆长度 = 平均电缆长度 + 备用部分(平均电缆长度的10%)+ 端接容余6m
3. 水平线缆系统
每个楼层用线量(m)的计算公式如下: C=[0.55(L+S)+6]×n 式中:C— 每个楼层的用线量;
L—服务区域内信息插座至配线间的最远距离; S—服务区域内信息插座至配线间的最近距离; n— 每层楼的信息插座(IO)的数量。 整座楼的用线量:W = ∑MC(M为楼层数)。 ? 电缆订购数
按4对双绞电缆包装标准 1箱线长=305 m, 电缆订购数=W/305箱(不够一箱时按一箱计)。 干线子系统设计
1.干线子系统由建筑物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之间的连接
线缆组成
2.主要确定垂直路由的多少和位置、垂直部分的建筑方 式(包括占用上升房间的面积大小)和干线系统的连 接方式。
1. 干线子系统的基本要求
(1)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总芯数, 应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并留有适当的备份容量。
(2)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大楼与配线间的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配线间。
(3)如果电话交换机和计算机主机设置在建筑物内不同的主干线缆来分别满足语音和数据的需要。
(4)为便于综合布线的路由管理,干线电缆、干线光缆的交接不应多于两次。从楼层配线架到建筑群配线架只能通过一个配线架,即建筑物配线架。 (5)主干电缆和光缆所需的容量要求及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对语音业务,打对数主干电缆的对数应按每一个电话8位模块通用插座配置1对线,并在总需求线对数的基础上至少预留约10%的备用线对。
2.对于数据业务应以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群(按4个Hub或SW组成1群);或以每个Hub或SW设备设置1个主干端口配置。每1群网络设备或每4个网络设备宜考虑1个备份端口。
(6)在同一层若干电信间之间宜设置干线路由。
(7)主干路由应选在该管辖区域的中间,使楼层管路 和水平布线的平均长度适中,有利于保证信息传 输质量,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综合布线专用的通 道敷设干电缆,也可与弱点竖井合用。
(8)线缆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 等竖井中。
(9)设备间连线设备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 接软跳线,在语音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 (10)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电缆竖井和管道 等3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水平 通道可选择预埋暗管或槽式桥架方式。 2. 干线子系统的布线路由
建筑物垂直干线布线通道可采用电缆孔、电缆竖井和管道3种方法 3. 干线子系统线缆类型的选择
在干线子系统中可采用以下4种类型的线缆:100?双绞线电缆、62.5/125?m多模光缆、50/125?m多模光缆和8.3/125?m单模光缆。
① 数据通信采用双绞线电缆时,布线距离不宜超过 90 m,否则宜选用单模或多模光缆。 ② 在建筑群配线架和建筑物配线架上,接插线和跳线长度不宜超过20 m,超过20 m的长度应从允许的干线线缆最大长度中扣除。 ③ 100 Mbit/s网的光纤应用距离为2 000 m,1吉比特以太网和10吉比特以太网的光纤应用距离见表 2-1。
④ 延伸业务(如通过天线接收)可能从远离配线架的地方进入建筑群或建筑物,这些延伸
业务引入点到连接这些业务的配线架间的距离,应包括在干线布线的距离之内。如果有延伸业务接口,与延伸业务接口位置有关的特殊要求也会影响这个距离。应记录所用线缆的型号和长度,必要时还应提交给延伸业务提供者。 ⑤ 把电信设备(如程控用户交换机)直接连接到建筑群配线架或建筑物配线架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长度不宜超过30 m。如果使用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超过30 m,干线电缆、干线光缆的长度宜相应减少。
4. 语音干线子系统的接合方法 (1)点对点端接法 (2)分支接合法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设备间除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物设备间和建筑群设备间外,还包括楼层电信间(又称为楼层设备间、楼层配线间、弱电间)。 1.电信间的基本要求
① 电信间的数量应按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及工作区面积来确定。如果该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水平线缆长度在90 m范围以内,宜设置一个电信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宜设两个或多个电信间;每层的信息点数量数较少,且水平线缆长度不大于90 m的情况下,宜几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
② 电信间应与强电间分开设置,电信间内或其紧邻处 应设置线缆竖井。
③ 电信间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 m2,也可根据工程中 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容量进行调整。
④ 电信间应提供不少于两个220 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 源插座,但不作为设备供电电源。电信间如果安装 电信设备或其他信息网络设备时,设备供电应符合 相应的设计要求。
⑤ 电信间应采用外开丙级防火门,门宽大于0.7 m。 电信间内温度应为10℃~35℃,相对湿度宜为 20%~80%。如果安装信息网络设备时,应符 合相应的设计要求。 2.设备间基本要求
如果一个设备间以10 m2计,大约能安装5个19?的机柜。在机柜中安装电话大对数电缆110配线设备,数据主干线缆配线设备模块,大约能支持总量为6 000个信息点所需(其中电话和数据信息点各占50%)的建筑物配线设备安装空间。在设计中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 设备间位置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网络构成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② 每幢建筑物内应至少设置1个设备间,如果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络设备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场地或根据安全需要,也可设置2个或2个以上设备间,以满足不同业务的设备安装需要。
③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配线网连接时,应遵循相应的接口标准要求。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④ 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设备间宜处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并考虑主 干线缆的传输距离与数量。
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线缆竖井位置,有利于主干线缆的引入。 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设备接地。
设备间应尽量远离高低压变配电、电机、X射线、
无线电发射等有干扰源存在的场地。
设备间室温度应为10℃~35℃,相对湿度应为20%~80%,并应有良好的通风。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④ 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使用面积 不应小于10 m2,该面积不包括程控用户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设施所需的面积在内。
2.设备间梁下净高不应小于2.5 m,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不应小于1.5 m。
⑤ 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氯、碳水化合物、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3-3所示的规定
⑥ 设备间应按防火标准安装相应的防火报警装置,使用防火防盗门。墙壁不允许采用易燃材料,应有至少能耐火1 h的防火墙。地面、楼板和天花板均应涂刷防火涂料,所有穿放线缆的管材、洞孔和线槽都应采用防火材料堵严密封。
⑦ 在地震区的区域内,设备安装应按规定进行抗震加固。
⑧ 设备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机架或机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 mm,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 mm。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300 mm。
⑨ 设备间应提供不少于两个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但不作为设备供电电
⑩ 设备间如果安装电信设备或其他信息网络设备时,设备供电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
⑾在设备间内应有可靠的50 Hz、220 V交流电源,必要时可设置备用电源和不间断电源。当设备间内装设计算机主机时,应根据需要配置电源设备。
进线间子系统设计
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进线间子系统设计其基本要求如下 : ① 进线间应设置管道入口。
② 进线间应满足线缆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缆的盘长空间和线缆的弯曲半径、充气维护设备、配线设备安装所需要的场地空间和面积。
③ 进线间的大小应按进线间的进楼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计。同时应考虑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 ④ 进线间宜靠近外墙和在地下设置,以便于线缆引入。 进线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宜设有抽排水装置。 2.进线间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
3.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1 000 mm。
4..进线间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计算。 进线间子系统设计
⑤ 与进线间无关的管道不宜通过。
⑥ 进线间入口管道口所有布放线缆和空闲的管孔应 采取防火材料封堵,做好防水处理
⑦ 进线间如安装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施时,应符 合设备安装设计的要求。 管理子系统设计
管理是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内容包括:管理方式、标识、色标、连接等。 1.管理子系统的基本要求
① 对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 备、线缆、信息点等设施应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宜符合相关规定。
② 在每个配线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区域之间按应用的要求,采用跳线连接。色标用来区分配线设备的性质,分别由按性质划分的配线模块组成,且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③ 所有标签应保持清晰、完整,并满足使用环境要求。
④ 对于规模较大的布线系统工程,为提高布线工程维护水平与网络安全,宜采用电子配线设备对信息点或配线设备进行管理。
⑤ 综合布线系统相关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应包括:设备和线缆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器件编号、色标、链路与信道的功能和各项主要指标参数及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还应包括设备位置、线缆走向等内容。 2.管理子系统设计连接管理结构
(1)互相连接方式 (2)交叉连接方式 3.标识管理
在综合布线标准中,EIA/TIA 606标准专门对布线标识系统作了规定和建议,该标准是为了提供一套独立于系统应用之外的统一管理方案。 (1)标识信息
完整的标识应提供以下的信息:建筑物的名称、位置、区号和起始点。综合布线使用了3种标识:电缆标识、场标识和插入标识。 (2)线缆标签种类与印刷
《商业建筑物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ANSI/TIA/EIA 606中推荐了两类:一类是专用标签,另一类电缆标签是套管和热缩套管。
① 专用标签。专用标签可直接粘贴缠绕在线缆上。这类标签通常以耐用的化学材料作为基层而绝非纸质。
(② 套管和热缩套管。套管类产品只能在布线工程完成前使用,因为需要从线缆的一端套入并调整到适当位置。如果为热缩套管还要使用加热枪使其收缩固定。套管线标的优势在于紧贴线缆,提供最大的绝缘和永久性。 标签可通过几种方式印制而成: 使用预先印制的标签; 使用手写的标签;
借助软件设计和打印标签;
使用手持式标签打印机现场打印。 (3)标识管理要求
① 应该由施工方和用户方的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标识管理方案的制定原则。 ② 需要标识的物理件有线缆、通道(线槽/管)、空间(设备间)、端接件和接地5个部分。 ③ 标识除了清晰、简洁易懂外,还要整齐美观。 ④ 标识材料要求。
⑤ 标识编码。越是简单易识别的标识越易被用户接受,因此标识编码要简单明了,符合日常的命名习惯。比如信息点的编码可以按:信息点类别+楼栋号+楼层号+房间号+信息点位置号来编码。
⑥ 变更记录。随时做好移动或重组的各种记录。建筑群干线子系统设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综合布线期末总复习资料(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