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也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八小节, 用和声手法构成, 节奏、音调平稳, 旋律前抑后扬, 气氛庄严肃穆。
首先从第二乐段结尾的激昂经过3拍的休止后旋律由Ⅰ—Ⅴ—Ⅳ—Ⅰ46—Ⅴ2—Ⅰ6的和声进行平稳下行
Ⅰ—Ⅴ—Ⅳ—Ⅰ46—Ⅴ7—Ⅰ6
在经历了5小节的酝酿后,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到来,四个声部同时进行跳进,仿佛之前压抑的喜悦与感动在这一时刻完全爆发出来,高位
的波浪形的旋律线带来了持续的高潮,和声的进行使下行更加饱满。
第二部分共十小节, 运用了赋格的手法, 音乐由低向高发展, 形成步步高涨的气势。 旋律从男低音声部进入,随后进入男高音声部,然后进入女中声部,接着是女高音声部。男低音,女中音声部在旋律转移到其他声部后开始伴唱,而男高音与女高音则持续歌唱主题。
由钢琴部分的伴奏,可以看出该处的和声进行为Ⅰ - Ⅴ - Ⅰ- Ⅰ - Ⅰ6 - Ⅴ - Ⅶ - Ⅵ46 - Ⅱ46 - Ⅱ。
Ⅰ Ⅴ Ⅰ Ⅰ Ⅰ6 Ⅴ Ⅶ Ⅵ46 Ⅱ46 Ⅱ 第四段,52—69小节,这里引入了新的材料,采用在主旋律下方以伴唱为伴奏的手法, 伴唱部分又与上方旋律声部的主题构成和声织体, 主旋律重复了两次,然后向上进行了三次模仿的形式达到全曲的第二个高潮。
两次主题的重复的和声进行Ⅴ6 -Ⅰ-Ⅴ6
而之后3次模仿的和声进行则是
Ⅰ6 - Ⅳ - Ⅰ Ⅱ6 - Ⅴ - Ⅱ Ⅲ3 - Ⅵ - Ⅲ
第五段, 70—93小节,最后的乐段是对全曲的总结,除了引子部分(第一乐段)其他乐段中出现的手法和特点在这一乐段都能找到,并保持各自的复调及和声手法相互交替发展而成,连续的展开音乐高潮。最后的尾声回到全曲主题, 在“哈利路亚”的赞美声中热烈地结束全曲。
第五段
第二段
第五段 第三段
第五段 第四段
最后的尾声部分大量运用了和声进行,表现出了亨德尔这位与巴
赫同一时期的巴洛克大师精湛的对位法功底和和声运用能力。
第五段采用了变格终止,直接由Ⅳ级回到了Ⅰ级和弦。
总结
整个曲子的结构为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前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尾声
—————— ———————————————————————— ————————————
(1-3小节) (4-11小节) (12-33小节) (34-52小节) (53-69小节) (70-90小节) (91-93小节)
引子 主体 尾声
可以看出,作者创作这首合唱作品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的手法,比如大量使用的D大调的Ⅰ,Ⅳ,Ⅴ级和弦使声音浑厚,饱满。作者在每个哈利路亚之间都留有4分音符或8分音符的气口,给合唱团留出呼吸的时间,以便在唱哈利路亚时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所有的哈利路亚都位于强拍,大量的前8后16节奏以及16分音符使全曲一直处于一种激昂,振奋,歌颂的感觉,另外,旋律声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出现在女高,男高声部,这是为了强调主题。本作品大多数乐段都为方正性乐段,给人以庄严,神圣的感觉。
《哈利路亚》是一首非常出色的合唱曲。海顿第一次听到这个曲于时, 禁不住含泪高呼:“亨德尔是我们大家的大师! 亨德尔独特的合唱风格: 将交织在一起的横向流动的对位旋律段落同纵向结构浓重的和弦性段落巧妙而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交替出现, 从而使以赋格为主体的复调结构和以和弦为主体的主调结构溶为一体。达到如此娴熟程度的复调与主调融合的处理方法,不亏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主要段落 引 子 主体 尾声 第五段 尾声 第一乐句第二乐句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合唱声部织体 和声性 和声性 和声性 和声性 和声性 复调性 复调性 复调性 合唱的力度 mp mp mp mp f 和声性 和声性 复调性 f mp ①—来自于维基百科 ②—来自于安徽文艺出版社《亨德尔传》作者:罗曼·罗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哈利路亚分析,非常详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