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278),生活在战国后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由于才能和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反对,曾经两次被放逐,最终自沉汩罗,以身殉志。屈原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积极处世态度,高洁耿直的品德,顽强奋斗的精神,不仅为士大夫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人们。屈原以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精神,受到后世敬仰。从衣冠鞋帽到人格精神,从贵族气质到诗意栖居,从审美趣味到政治理想,从忠心事君到忧国忧民,他一直以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后,唐代的诗人李白,受其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颠峰。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的诗歌作品中总是透漏着一种爱国精神和不与奸妄之徒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这与他的政治遭遇和流放生活有很大关系。
起初,屈原深得楚怀王信任,被任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决心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推行政治改革,想使国势日衰的楚国重新强盛起来。但是,由于他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从根本上触犯了反动贵族集团的利益,因而遭到宗室重臣的反对。怀王让他创制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靳尚便乘机谗毁,说:?每一令出,平伐己功,以为‘非我莫能也’。?3怀王听信谗言,因此?怒而疏屈平。?4于是屈原被迫离开郢都,流放汉北。在此期间,楚被骗后两次伐秦,均大败而回,怀王不得已,复召屈原出使齐国,修复两国关系。后秦昭王诱怀王入秦盟会,屈原劝谏不要前往,怀王没有采纳,结果被秦扣留,死在了秦国。顷哀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靳尚的谗害,被放逐到了江南,漂泊于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之间,永远不能返回郢都,使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但浓浓的爱国情怀却从来未消亡。深刻的社会矛盾,悲惨的个人遭遇,激荡起他内心的巨大忧愤,但报国无门,只有借诗歌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在楚地长期的流放中,悠久丰厚的楚国文化的滋养,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无疑对屈原作品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楚国本来是僻处南夷的一个独立部落,文化方面同北方中原各国相比,也别具风貌。中原各国早在西周初年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已摆脱
巫术文化阶段,进入宗法文化阶段,到了春秋战国,理性主义席卷各个诸侯国,思想家多对?怪力乱神?采取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但楚国进入文明世界较晚,周朝王室东迁以后,它才取得进步,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国家,原始氏族社会的思维内容和文化因子大量残存。另外,楚国北接中原,东、西、南三面与落后和原始的部族毗邻,处在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这一切就决定了楚国文化受神话影响,仍然弥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氛,楚辞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文化土壤中萌生成长起来的。
楚地的?巫风?对楚辞的影响更为显著。楚国当时巫风极盛,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君王大臣,对巫术都无限迷狂,有什么事情都要问卜,甚至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要靠问卜祭祀来解决。所以促成了巫歌巫舞的繁荣,兴旺发达的巫歌巫舞必不可免地要对楚辞的产生发生多方面的影响。大量史料证明推出,《九歌》原来就是祭祀时的巫歌,屈原的作品《九歌》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招魂》也是由巫歌巫舞脱化而来,因为它的正文完全是以主祭大巫的口气在吟唱。还有,巫歌巫舞大量取材于上古神话传说的题材内容也被楚辞所承袭。至于巫歌巫舞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飘逸、灵动、艳丽的美学风格,与屈原的楚辞作品更是存在着渊源关系。
春秋以后楚国日益强盛,与中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渐多。楚人学习中原文化,君臣在盟会或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经》、《尚书》中的语句。屈原在《天问》、《橘颂》中纯熟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四言诗,正是学习《诗经》的结果。而其他诗作长短参差的句式、大量虚词的使用,语气的贯注,即可看出诸子散文濡染之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楚辞这种结构宏阔,内容广博,趋于散文化、口语化,且富于抒情性的文字样式,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
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客观因素,再加上屈原以其超群的才华、广博的修养,多方面地吸收艺术经验,加以锤炼、改造和提高,产生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楚辞。写下了许多诗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的现实和报国无门的心灵痛苦。
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展现了为真理而献身的诗人的形象,报国无门的心灵痛苦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屈原在作品中高唱?美政?的理想。重视民心,选用贤才,立法图强,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屈原批判了一些丑恶现象和风气,如君昏臣佞、贪暴淫逸、结党营私、嫉贤妒能等,击中
了那个时代的通病。屈原在遭受政治打击后写下《离骚》,诗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6,篇末更发出?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7的感慨。可以说,实现?美政?的理想是屈原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屈原的《离骚》形象、扼要地陈明了 ?美政?理想,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汤禹严而求和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其桓闻以该辅。?8为的就是要申明应该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贵贱来选拔人才。屈原还反复申明?绳墨?、?规矩?,并列举出历史上那些?纵欲而不忍?的昏君如夏启、羿、夏桀、商纣王等,无不导致身死国亡,而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有道明君,都是凭着盛德茂行才享有天下的大量事例,以说明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度。联系战国末期楚国当时的现实,应该认识到,屈原的?美政?理想明显具有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屈原以振兴楚国为己任,誓与楚国共存亡,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之情是屈原为实现其?美政?理想汲汲奔竞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