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三个问题:①地壳物质的循环也可称为三大类岩石的互变,还可称为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转化,这是板块构造学说动力的理论基础;②地表的岩石除了喷出岩外还有侵入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处也会有喷出岩,这是由于地壳运动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岩石受各种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后,先形成沉积物,然后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 3.地壳运动
(1)复习要从认识地壳变动入手,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掌握实例加深理解是关键。例如,从喜马拉雅山珠峰附近还能找到贝壳类的化石,说明地壳的上升运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迹,说明地壳的下降运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迹特点,说明地壳有升有降。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复习除了对比它们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看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说明了内外力的互相作用:内力作用使地壳不断下降,而外作用--泥沙的堆积,对地壳的下降起补偿作用。而黄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风沙堆积占优势。复习时要时时和已学过的中国地形、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相联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3)复习褶皱的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变化了的形态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造成的;③判断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冀岩层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态的拱起或凹陷,还是变化了的成山或成谷,上述新老关系是不变的。 4.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进行复习,找出它们论点论据的区别,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性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学说的原理来解释当今全球面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比如,在南极洲发现大面积的煤藏,这要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海底火山又要用大洋扩张学说解释比较合理;而巨大的褶皱山系又得用板块构造学说更科学。
(2)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是板块,掌握板块运动情况及其结果的关键是板块的界线。复习最好的方法是绘制六大板块草图,标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百看不如一画,这是地理学习和复习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5.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干净无污染的能源,复习要和高中地理下册的\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相结合,重在掌握目前人类对其利用的形式和现状。
(2)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造成的破坏情况以及如何认识震前预北为预报地震提供科学依据等都是重点内容,尤其要懂得分析烈度(地表被破坏的程度,大小的制约因素。复习过程要和中国地形中的我国地震分布地区的内容相结合。 6.地壳的演化
这部分内容是全章的总结,各地质年代的特征正好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陆地在地质历史中也许是海洋。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世界,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各代的地壳运动情况最终要落实到海陆分布状况,尤其是要掌握我国的情况。例如,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于中生代,东北、华北成陆于古生代等。②生物演化的情况要适当复习生物学知识,以便更好掌握各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的差别。③煤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复习时要结合高中地理下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的内容,深入掌握煤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地理环境,以便人类今后在利用它们时有比较全面的历史认识,更好地合理利用。 第五单元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 [知识要点]
一.生物与地理环境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但是,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m到水面以下200m这一薄层里,因此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中,这是维系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2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产生迁移,进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 <2>生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1改变大气万分;2改变水的化学万分;3加速岩石风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布与环境
<1>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条件:1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3水分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1铁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环境;2碱蓬指示具有盐碱性土壤的环境;3干旱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骆驼刺;4水湿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芦苇。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命环境构成。它们二者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一级肉食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二级肉食动物)。
<3>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把有机物(生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气和水中,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4>非生命环境: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联系。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统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就叫食物链。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同一消费者不仅吃一种食物;如:鸟即吃植物又食昆虫;不同消费者可能吃同一种食物,如鹰和狼都将将兔子作为食物。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如图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的;2逐级(营养级)递减的。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经过食物链从生产者(绿色植物)转移到消费者,由于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一级的营养级,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结构图。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态金字塔示意图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来源:生物群落周围的非生命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矿物质等)。
<2>过程和特点:主要是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物体死后,又被分解的简单的无机物质回归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生态系统是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物质来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 6.生态平衡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体现在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
<2>特点: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变化和发展中,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3>人类活动和生态平衡:①递循生态学规律办事,可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②违背生态学规律办事,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式开发采集和狩猎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三.自然带
1.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大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热量与水分的差异,在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且在地表占有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quot;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2.陆地上的自然带: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约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分布成因 规律 特点 纬度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即以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地带热量为基础,但又在这一热量带内水分条件的共同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与纬线大体平等性 用下形成的 伸展 经度主要是从沿海往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即受水分条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等伸展地带件影响较大,也在一定温度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成条带状 性 垂直在较低的纬度地带,相对高度大的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地带山,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种类也最加而变化 性 多 非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响 带性 非地带性分布
[复习指导]
本章的知识是作为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桥梁,是学习人文地理的基础,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总结和人文地理的开始。本章首先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的,它着重说明生物对整个自然界形成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制约关系,其次生物之间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共同生活,构成生态系统,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又是相互影响着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势必引起生态系统内部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又十复杂的问题;人文地理学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涉及生态学的内容,并将生态平衡作为讨论问题的起点,如:如何防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的问题,最后,自然带是在前面各章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总结,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需要运用各地地理要素窨分布规律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出综合性规律的结论,为转入人类对自然资源如自然条件的利用改造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复习展开了空间上的\背景\。现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说明如下: 一.学会阅读和运用示意图的能力
本章的知识点、要领比较多,学起来较为枯燥,但我们可以利用示意图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如:池塘的生态系统图可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本章的生态系统知识点在许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态学的观点,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绿色植物凭借体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植物凭借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化合成能量丰富的有机物,同时,游离氧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到外界环境中。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反应式: 此外:十分之一法则(林注曼定律)、化学知识的运用,对我们理解掌握本章知识都起着生要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污染)对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产生活产生的东西含氮、磷的废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后果是:塘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可从下面的关系式来理解: 四.\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是参照世界各大陆的轮廓绘制的。这种示意图有二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表面是平坦的,没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线是平直的,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因此,在反映自然带方面仅仅只能反映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这是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quot;基调\,由于大陆轮廓,地形,地表状况的复杂性(非地带性)的影响。而引起的各地热量、水分的变化,因此\理想大陆\状况下的水平自然带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形\,如山地的影响,水平自然带受到干扰,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所代替。 五、陆地自然带与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关系 第六单元地图知识 [知识要点]
一. 地图上的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式子表示就是: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
1. 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CM代表实地距离多少KM。如图, 2. 文字式:用文字写成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0KM。
3. 数学式:用数字表示图上的比例尺大小。例如:1:1000000
根据比例尺,可以在地图上量算出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即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比例尺愈大。 二. 地图上的方向
1.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一般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
2. 有指向标的地图:我们就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如图2
3.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批示东西方向,在经纬线成圆弧形的情况下,确定方向时要特别注意。如图3 三. 图例和注记
1. 图例:它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含义的说明,即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各种符号和颜色叫图例。
2. 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数字,都叫注记。 四. 海拔和相对高度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2. 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它们均是表示地面高度的方法。 五. 等高线和等深线
1.概念: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图可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在一同幅图上,等高线愈密集,表示地表坡度愈徒;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地表坡度愈缓。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能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在地图上,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
底坡度的大小。
2.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图,为地形图。用等高线绘制成的地形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可以判读一幅地形图所表示的实际地形的部分特点:如图4 <1>坡度徒缓:(在概念中有叙述)
<2>(1)顶、盆地和洼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内高外低为山顶,内低外高为盆地或洼地。 <3>(1)脊和山谷:一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
<4>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两组对峙的山脊等高级及两组背向的山谷等高线交界处)。
<5>陡崖:等高线密集到相重合处。
3.地形剖图:地形剖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面某一方向部出的垂直断面图。这是为了更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了地面起伏和坡度的情况。如图5 [复习指导]
地图是用符号,文字和颜色,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缩绘于平面上的图。人们通过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状况。是作为人们认识其活动地域环境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本章的地图知识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甚至其它学科知识(历史)的必备基础。在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关系
一般来说,所画地区范围愈小,要求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该愈大;反之应愈小。在同样大小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就越小,反映内容就越详细,精确度就越高;反之,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简略,精确度就越低。 二. 地图判别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要本着:先经纬网判定,无经纬网,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定;如果地图上,即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判定方向。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定东的方向。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东方向,反之则为西方向。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这意味着,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沿着逆时针方向为东方向。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地球自转方向则是顺时针方向。
三.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表的三种地形类型的关系 根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类型和地形区时,可根据等高线的形态和分布,把地形区分为三大类: 1. 有起伏,即等高线呈闭合圈状:1丘陵--等高线分布稀疏,弯折处平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坡度和缓。2 山地--等高线注记数值大,分布都比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沟谷幽深。
2.起伏不明显,即等高线呈平滑直线,弯折较少:1平原--等高线注记数值在200M以下,并分布稀疏。说明海拔在200M以下,广阔平坦,起伏小。2高原--等高线在高原的边坡上分布十分密集,而到了顶部明显稀疏。说明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 3. 四周高中间低,即等高线呈闭合状,外高内低--盆地 四.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如图5,首先、道德根据要求,在等高线上设剖面线,以其水平距离作横坐标。第二步,用等高线图的高度作纵坐标,确定垂直比例尺(根据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第三步,自剖面线与等高线的各交点处作垂直投影于纵标相应高度的平行虚线上。最后,将纵坐标平行虚线上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为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结构体系] 知识要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