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课本内容
(省去图片及非重要部分)(Word易打印)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其一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区,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北的独立战争。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他和波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定王公死后,若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领地就归英国所有。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封建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趁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烈数日,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活动】
1.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在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
2. 19世纪中期,在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事情?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5世纪晚期,终于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后,正是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是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厂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照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些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
向西方学习( )加强中央集权( )创建新式常备军( ) 废除农奴制( )推行文化教育( ),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 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领土不断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的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决主张废除农奴制,开展废奴运动。他们揭露农奴制的罪恶,即帮助黑人奴隶逃亡北方。 二、内战爆发
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不久,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致使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北方的势力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862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通过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1865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不久,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林肯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后活动】
1.以下各项,叙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矛盾尖锐的情况,在正确选项的括号里画√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希望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 南方希望多出口棉花,换取廉价工业品( ) 北方主张在全国废除奴隶制度( ) 南方主张在全国建立独立制度( )
2.林肯在一次讲演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年努力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希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林肯作为总统,他在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9世纪中期,日本人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
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平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面对民族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立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他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课后活动】
1.制作《中日近代历史大事对照年表》,写出在以下年代中国和日本发生的大事, 1840-1860年 1861-1880年 1881-1900年
2.中国19世纪末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改革——戊戌变法,你能列举出他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吗?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的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的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基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1913
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价格大大下降,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燃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的赛璐珞,现在塑料工业有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项是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请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 蒸汽机( )电动机( )发电机( )内燃机( ) 2.从网上搜集各种汽车模型,讨论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哪些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到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教材核心内容 整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