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章及诗歌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应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闸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这些都导致了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选自《人民论坛》2012年第31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对“莫言得奖”“不必太在意”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与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中国作家很多,对于这样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而言,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B.莫言获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的提振作用也有限。
C.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也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D.莫言的获奖,使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境界粗俗、内容空洞、价值观混乱等等原来被遮蔽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莫言得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手,指出和莫言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接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
1
B.第二段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是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和世界观的拓展方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尚有差距。
C.第三段从莫言作品内容的角度予以分析,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D.全文从客观的角度予以冷静分析,指出只要中国文学和文化不将自我人格矮化,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中国文学和文化就一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我们依旧没有超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他们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B.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8分)
闲 行 邵 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4分) 答:
9.请赏析诗歌五、六两句的精妙之处。(4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
2
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故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模型。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1.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 B.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 C.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 D.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已将他们的手指锻炼的灵活自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筷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
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形,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
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
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供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用品的出现。
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
3
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8分)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 ①寒花:菊花。 8.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
9.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②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③此前,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
④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
⑤在当今时代,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⑥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包容差异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强求一致,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
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⑧这样看来,“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就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
4
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选自《人民论坛》第四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和”与“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同”是指相同,是一致。
B.“和”与“同”是古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结果。 C.“和”并非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不同”并非刻意制造矛盾,“同”并非一定不“和”。
D.如果追求的是长远之利、宏大之利而非一时之利、区区之利,“和”也可因“利”而起,“利”也未必生“同”。 2.下列关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平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来主张,确立“‘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以古人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对“和而不同”所做的阐述为例证,指出义与利自古至今就是对立的,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第⑦段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观念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走“和而不同”道路,全世界才能实现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D.文章最后指出,只有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并进一步指出,如果磨合得好,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意义则不大。
B.是协调还是模仿,是包容差异还是寻求一致,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高明的依据之一。一味地追求“同”,必然会导致纷争甚至战争。
C.文中“天下大同”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而不同”的社会。
D.要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碰撞磨合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差异是无所不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8分)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任职山东德州时。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人,与作者少年交游,时任广东四会县令。②蕲:通“祈”,祈求。③三折肱:《左传》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8.本诗的第二联最为后人所称道,试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4分) 答:
9.诗歌最后两联从哪几个方面写黄几复的品德和才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考论述类文章、诗歌专题练习(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