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5)《行路难》答案: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望岳》答案: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6
(27)《春望》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 3、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借花鸟抒发感时伤世之情的诗句是: , 。
4、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不断、家书难觅的诗句是: , 。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 ,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 。
37
(27)《春望》答案: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
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8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 。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写出了早春的特有景色的句子是: , 。 2、写出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美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的诗句: , 。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连战大陆之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了民意,打破了僵局,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纪元,这可以用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来表示,他们是: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3、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句子是: , 。 4、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想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 。 5、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 7、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销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 。
39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答案: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答案: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中必背篇目理解性背诵默写50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