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相同音韵谐音,而是网民在输入拼音时由于拼音错误导致的谐音,我们称之为半相同音韵谐音。例如:
猪脚:“主角”的别称,用来称呼演技差的电影主角。(由于网友将zhujue打成zhujiao而导致的半相同音韵谐音)
斑竹:版主的意思。(相同音韵谐音)
(2)简化谐音:所谓简化谐音,是指网民将常用的词汇或句子简化并以谐音词汇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
砍柴:can't I,难道我不行吗?(英语反义疑问句连读的谐音) 米兔:me too,我也是。(英语陈述句谐音) 酱紫:这样子。(汉语简单句连读的谐音) 表:不要(汉语词汇连读的谐音)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神马”这个词,“神马”在网络中指代“什么啊”(后来直接指代“什么”)的意思,最开始这个词是由拼音shen me a(什么啊 )衍生出来的,网民为了节省时间,把“么”(me)省略成m, m和a(啊)之间又省略了分号,导致输入法识别为ma。对于这个词,虽然既符合飞白谐音,又符合简单句谐音,但其来源是飞白谐音。
对于来源是简化谐音的网络流行词汇到底应当归为谐音还是缩略至今仍存在争议,在笔者看来,这些词汇的产生是需要谐音和缩略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但运用这些词汇趣味的来源主要是谐音,因此暂将其归为此类。
(3)数字谐音:数字谐音是指用数字代表想要说的话,将汉字谐音成数字,一方面节省时间,一方面增加趣味。例如:
886:拜拜喽。 9494:就是就是。 7456:气死我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数字谐音仅仅是因为语音相似,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吉利数字或者不吉利数字的影响。由于数字谐音不属于词汇的范畴,在这里不过多赘述。
4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3.缩略
传统意义上的缩略通常是指首字母缩略,而网络流行词汇中的缩略现象大都是基于输入速度的缩略,其目的都是节省打字时间。常见的缩略形式有两种:英文首字母缩略、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
(1)英文缩略:英文缩略有别于直接借用原词缩写的借用方式。前者是国人自主缩略英文,后者为借用外国已经普遍使用的缩写形式。英文缩略也分为首字母缩略和首尾字母缩略两种情况。例如:
BTW:By the way 的缩写,顺便说一下的意思。(英文首字母缩略) FT:faint的缩略,昏倒、厥倒的意思。(英文单词首尾字母缩略)
(2)汉语拼音缩略:汉语拼音缩略是将汉语拼音化之后,取每个音节的首字母缩合而成。例如:
PF:“佩服”的拼音缩写。 TX:“同学”的拼音缩写。
连晓霞认为网络语言缩略的目的有3个:“一是打字时击键便捷;二是达到委婉的目的,使日常生活中一些难以启齿的粗鄙词语看起来不那么扎眼;三是追求新奇活泼的表达效果。”[5]
4.图示格
图示格指的是运用符号组合或直观图像来替代文字叙述的修辞方法。这类语言的来源不免要追溯到我国文字的鼻祖——象形文字。它体现了网民对语言趣味性的要求。例如:
orz:失意体前屈,因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用来表示无可奈何到五体投地。
o(╯□╰)o:囧字的图示格体,代表郁闷、悲伤、无奈。
5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蒋冰冰讨论了图示格在当今网络语言中的新发展。[6]连晓霞将网络中的图示格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键盘字符的组合,如“^-^”表示眯着眼睛笑;二是直观的图像或图画。她认为图示比常规的文字叙述更确切、形象、简洁。[7]
(二)网络流行句子的来源
网络流行句子的来源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媒体(影视作品、论坛贴吧、博客空间等)、社会事件或现象、名言和古诗词等。网友使用网络流行句子大都是以借用的方式,其中一部分是借用原句,另一部分是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1.媒体:大多数网络流行句子的出现和传播都是借助了“媒体”这个广
阔的平台,可以说,媒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在上文中提到过,目前我国主要的媒体有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而网络流行句子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借助的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其中在电视媒体中以影视作品为主要代表,网络媒体中则以贴吧论坛、博客空间为例证典型。
(1)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电视媒体中网络流行句子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这里所说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节目、广告以及电视剧、电影等。近几年来,随着各大卫视诸多新兴的电视节目以及优秀电视剧的热播,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也被网友在网络中频频使用。除此之外,网友也自发地对影视广告中的广告语大做文章,对广告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在网络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例如:
“Hold住”——来源于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借用原句)
“不差钱”——来自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借用原句) “元芳,你怎么看?”——《神探狄仁杰》(借用原句)
甄嬛体——《后宫甄嬛传》(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农妇,山泉,有点田 。”——改编自农夫山泉广告,表示大学生最低生活目标。(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聚美体——来自于聚美优品广告。(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2)论坛贴吧:国内外部分网友非常喜欢在论坛或者贴吧等BBS上共同讨论一个话题,上文提到的“路过”、“斑竹”等网络流行词汇皆是网友在论坛贴吧中讨论时创造的,而讨论过程中除了会出现大量的网络流行词汇还会有大量的网络流行句子涌现出来。例如:
6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来自于猫扑大杂烩(借用原句) “哥×的不是×,是寂寞。”——来自于百度贴吧(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3)博客空间:近几年来,博客空间的发展势头迅猛,比起论坛和贴吧所注重的讨论性,博客和空间更注重信息的分享性。这就为一些网络句子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些句子进而被熟知和广泛使用发展成为网络流行句。例如:
“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来源于网友的QQ空间签名。(借
用原句)
“你OUT(落伍)了。”——来源于网友微博。(借用原句)
2.社会事件或现象:从社会事件或现象中产出的网络流行句子其实也需
要借助媒体这个载体,但是由于近几年从此类产生的网络流行句子颇多,因此特别拿出进行讨论。 我国近几年的新闻事件可以说是为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孵化提供了温床。例如:
“我爸是李刚。”——河北保定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之子李启铭在驾车撞人之
后所说的一句话。(借用原句)
“你幸福吗?——我姓×。”——来源于央视的采访。(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3.名言和古诗词:网友自发改编名言和古诗词也成为网络流行句子的其
中一个来源。例如:
“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改编自名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
远”。(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人。”———改编自屈原《离骚》中的原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用原文体进行的半原创)
7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四、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在探究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的一些鲜明的特征也逐步显现了出来。有的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是流行性、惯用型、阶层性、时间性、形象性。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确是符合上述特征的。然而换种研究角度,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大致从以下几个学科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一)语言学角度
从我们平常见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网络流行语的大都是寥寥几字但却含义丰富的,网友创造或使用这些流行语时大都随性而为,效仿而作或者推陈出新,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以至于不少网友笑言使用这些流行语仅仅是因为好玩,这种的现象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就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智慧性、娱乐性、随意性、创造性、可复制性以及不规范性等语言学特征。
(二)传播学角度
网络流行语自出现、传播到人尽皆知并不是一个单线传递的过程,相反是多方向的蒲公英式传播。所谓蒲公英式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平台,辐射至其他传播渠道(口头人际传播、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等)的传播方式,这是一个相当迅疾的传播模式,它的出现当然要归功于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例如从社会事件或现象中获得进而传播开来的网络流行语,它就更加依赖于传媒这个广阔的平台。这种现象从传播学角度来讲,就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时代性、传递性、实践性和全民性等传播学特征。
(三)符号学角度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和传播学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符号学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
[8]
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在笔者看来,网络流行语还具有许多社会学的特征,它并不是一种可以被立即定性的语言,它的更新之迅速,传播之广泛也给研究者们全面总结其特征加大了难度。
五、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发展
眼下,网络流行语大有走出网络,走近生活的势头。许多年轻人将网络流行语搬到了日常用语当中,甚至连一些小学生的作文里都出现了大量代替书面语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态度褒贬不一,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争论中持反对意见的不乏专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垃圾”,不懂语法胡乱造词必将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语言文化。而教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特征和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