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家,”“俺家”同样存有侥幸心里,只是此时电影的主人公已经会想到以自家为中心,作为一家之主要有承当家庭重担的责任。在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俺”字就如同主人公对待事件一样,慢慢地失去原本的意义。
2.“咋”字在电影《一九四二》中的使用
到故事的最后,电影主人公“老东家”用的不再是“俺”,而是“咋”。与“俺”字一样,“咋”字在其它的方言中也可以见到,这个字在普通话里的读“zǎ”,是上声,但在河南方言里读的是第二声,“zá”。在其他方言里的“咋”字一般是与“们”组在一起,形成“咋们”。它指的是自己所在群体中的全部成员,单独的“咋”字没有实际意义,不表示任何意思,也不单独使用。但在河南方言里,“咋”就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而且“咋”一般不与“们”字使用,但“咋”的指称范围却远远超过 了“咋们”。在电影《一九四二》中主人公不再用“俺”和“咋”的时候所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老东家”已经“脱胎换骨”,他的内心已经认识到在逃荒过程中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再是自己个人,自己的家庭,而是整个逃荒的队伍。这才有了故事结尾主人公的那句“叫了,咋今后就认识了。”
二、电影《一九四二》中河南方言词的研究
在河南话中,除了字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外,词也具有的鲜明的地域色彩。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知道在电影《一九四二》中其实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河南独有的词,其中较明显的就要数剧中出现较多的用于骂人的“龟孙”。这一词在河南话里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指责,有责怪的意思。但在一般方言以及普通话里都愿意在“孙”后面加一个“子”字,组成“龟孙子”,这样说起来比较顺口,但由于河南人的发音特点及人们用语习惯,人们硬生生地把“子”字去掉,形成电影中的“龟孙”。在读音上普通话的读音是“guīsun”,而在河南方言中读作“guísun”。“孙”字在读音上如认真而论,即不是第二声调,也不是第三声调,它介于二声与三声之间,形成独特的河南特有的发音特点。在影视剧中使用这一词语,在电影《一九四二》中使用这一词语除了能使人感到情切的河南味以外,电影中还特意把这使用在剧终表演百姓大众的人物身上。更显突出了电影中人们大众的平凡心里。也更能让观众接近剧中主要人物。
除了明显的“龟孙”外,电影《一九四二》中还出现了“干啥”、“啥事”等。咋河南人习惯把“什么”说成“啥”。除此外,还有称母亲时叫的“娘”读作“ni
第4页(共6 页)
àng”,用去声,而普通话中则读作“niáng”,第二声。虽说这些词并不像一些字一样只有河南话才有,但是在加上河南特有的发音特点,再听上去就有着非常浓郁的河南味了。
电影《一九四二》在字、词上运用了如此浓郁的河南话专有的表达方式及发音特点,使得这部电影的语言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三、电影《一九四二》的语言特色
(一)于细节处展现人性
刘震云在谈《一九四二》时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民族(在对待人性、心灵史时)有另一种表达的方式:一个人倒地了,后面一个灾民从这儿过,把前头人的裤子一扒,拿着刀子就上来割肉,一割肉一疼,倒地的人又活过来了,说‘我还成’,那人马上说:‘你不成了。’嘣,割下来。”这段画面感极强的描述生动地概括了中国人的人性状态,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国民性,尤其在大饥荒的条件下,饥饿让民众无家可归,亲眼目睹了饿殍遍野从而使他们变得穷凶极恶起来。影片《一九四二》在表现国民性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教和指谪,而是于细节处见人性点滴。
瞎鹿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既胆怯又无畏,既朴实又狡猾,这实际上正是那段时期中国农民的典型性形象,他代表着逃荒路上的大多数人。在影片伊始,他是地主少爷手下言听计从的一员,却在少爷濒死之际吐出了他早有的不满情绪,同时在械斗的混乱场面中趁火打劫了自己东家的粮食。足见这个人的隐忍和营钻。
最具戏剧性的应当是瞎鹿之死。他与东家和栓柱刚合伙抢了一顿美餐,却无福消受,在与别人的争执中竟“咚”的一声,栽倒在烹煮的热锅中,结果尸无觅处。耐人寻味的是瞎鹿被打倒在锅里时周围人的反应,他们没有丝毫的惊异之色,面对一个活人、一个同胞被自己打死,他们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咦,怎么把他打到锅里去了呢?”这简单的一问如同是一种责备,怪那个失手杀人的家伙为什么把瞎鹿打到锅中坏了他那驴肉汤的美味。这种漠视和冷淡是令人胆寒的,但这在中国并不少见。鲁迅先生曾说:“四千年来时时有吃人的地方”,而“我”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国人早就丧失了对生命的悲悯情怀,面对每天不是被饿死就是被炸死的生活,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只要自己还能活下去,旁的一切都算得了什么呢?这种对生命冰冷刺骨的旁观并不比惨绝人寰的杀戮逊色。 (二) 情感抑扬难抒的硬伤
第5页(共7 页)
一般而言,言说苦难史的电影,在铺陈了民众的苦难,传递了苦难的信息之后,应当制造些许效果,让当下的人们于情感上得以升华,获得某些现实的意义。 电影《一九四二》的叙事策略在于“没有态度”,不引导观众的思维,只提出命题,答案靠观众自己去寻找。片中的许多场面表达骇人听闻,比如日本人狂轰滥炸老百姓,而民众手无寸铁又无处藏身只能尸首异处最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比如外国记者镜头中的狗,它们睁着猩红的双眼撕扯着暴毙的尸体以寻一线生机??这些段落无疑是真实的写照同时也给予观众极强的心理冲击,但是电影似乎是急于表达和叙述痛苦和绝望,让电影成为被堆砌的平台。正如尹鸿所说,“只有苦难的表达是不够的,电影过于沉浸在苦难中不能自拔,几乎没有一丝亮色和一点透气口,其影片透露的那种绝望的气息,多少会让观众有些审美上的畏难情绪。 最重要的是,电影设置了太多的促使观众震撼的兴奋点,但是每一个刺激都缺乏坡度和持续力,这应该是由于导演在处理灾难戏的过程中,希望以冷静客观角度去叙述这场悲剧,但是到段落结尾处又免不了来一段煽情,这种方式让观众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本来会觉得很压抑,但是转瞬间导演又把你的情感提起来了,正当观众沉醉在这种悲痛中时,情感又被克制,于是不得不硬生生地结束。这样给观影造成一种抑郁情绪,那就是眼泪老是在眼眶处打转却不得爆发。这种情绪克制得不彻底,同时爆发的也不足量,让人们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四、《一九四二》影视剧中方言的魅力以及和普通话的关系
(一)电影《一九四二》中方言的魅力 1.冲击传统视听习惯,缓解欣赏审美疲劳
多年来,我们的影视作品一直都是普通话一统天下的局面,无论是生活在偏僻山村的朴实农民,还是繁华都市的精英新贵,一开口都是字正腔圆,错落有致的普通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人们的探奇、探险、探怪、探异心理在增加,人们的自我意识、地城意识以及由此而滋发出来的方言热情不断高涨,“普通话,这一影视作品专用语言渐渐失去了给受众带来“惊板”效果的能力,当一部诙谐忧郁的方言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人们会惊呼:“对白可以这么说?电影可以这么看!”人们的新奇感被唤醒,继而会对影视作品的“所指”给予更多的关注。
电影《一九四二》中,“咱”、“俺”、“您”等作为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
第6页(共8 页)
人称,也可以表示双数人称。例如,“妮儿,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咱跟这些人不一样啊,咱不是去逃荒,咱是去躲灾咧,”、“ 小安子,你咋也跟俺逃荒了”等可以看出河南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特色是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有的单复数同行,体现了河南方言经济适用的特点。用河南方言表述出来,使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场面与当时的情况更加贴切,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当时的苦难,铭记历史。同时,整部影片都使用河南方言,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记忆深刻。
2.丰富地域文化色彩,提升影视作品内涵
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方言的变迁和运用,不但可以展现特定时间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风土民情,还可以成为展现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一部影片如果在声音上有机地采用方言,那么方言这种“乡土文化”的无形载体便能够有效地为作品弥补乃至延伸镜头所无法企及的地域风情与生活质感。换句话说,方言可以极大地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汤。因为方言背后隐藏着许多人类文化之谜,隐藏着各地城的不同心理意识,以及其中长期积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层次的涵义。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了解和熟知的方言词汇越多,从中得到的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经验就越丰富。从近年的方言影视作品看,大都关注“草根文化”、关注民间的细节,体现了地域风情和语言特色,作品的个性化色彩浓厚。可见,在影片中恰当地使用方言,确实能让特定的人物角色更加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渲染氛围。方言给人的感觉是真实性,而真实性恰恰是影视作品呈现那些散发泥土气息、蚀刻着文化墓因的“地域质感”的重要保证!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在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影片中出现的用法与普通话差异较大且又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副词。“别”不同于普通话中“告别”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不要”。在河南方言中常用用法是在后面加上动词或者是形容词表示劝阻或禁止,例如 :(1) 别老想了。(劝阻)(2)大爷,既然来了,就啥也别说了。(禁止)另外,“别”还可以作为“其它的”来讲,当然也不是作副词来用的。例如:说别的都中,枪不能收啊。等等这些词都具有特别的涵义,韵味十足,进而使这种用方言表达的影片很快与用普通话表达的影片区别开。另外,用河南方言表达,本身就赋予了这部影片一定的内涵,给予人们很大的遐想空间,也使河南方言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感,最终提升了影视作品的内涵。
3.增加语言交流信息,促进人们沟通往来
第7页(共9 页)
方言和普通话是现代汉语口头语言的两种基本形式。虽然我们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方言在特定区城的使用依然相当活跃,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一直都没有停过。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和商品的流动加快,各地的人们为了顺利地进行交流往来,就必须既学好普通话,也对方言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你让她坐了您家的车,您借的小米咱都不说还的事了,中不中?”。这句话带有征求意见的韵味,“中”是河南方言中极具特色的一个词。河南人之所以频繁使用这个词是因为“中”在中国是一个意味很好的一个词。“中”作为方位是中心,中间,相对其他方位较好,不偏不僻。中原是要地,中州是神圣之洲,中国是天朝上国。在中原人的伦理观念里,崇尚“中”,以“不偏不倚”、“中和”、“中庸”为美。河南地处中原,是天下之中,中国之中,河南的洛阳、开封等又曾是历史古都,是政治之中,文化之中,经济之中,“中”有着河南人的地域认同和历史自豪感。《一九四二》使用河南方言,这种安排是十分到位,是用普通话无法达到的,它无形中拉近了人们与当时那段历史的距离。
(二)从《一九四二》剧影视剧中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一九四二》是一部具有方言特色的影视作品,它不完全采用方言作为影视用语,主要是采用半普通话半方言的形式来表现的。作品中只有某些人物在某些场合使用方言对白,整部作品的主导用语仍然是方言。但是即使《一九四二》中以方言为主导用语,但由于该剧中使用的方言很多,使作品无形中扩大了方言的影响。
《一九四二》播出后,赢得很高的票房,其中方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的因素。使用方言的地方如果改用普通话来表现就会失去很多地域特色和方言的独特趣味,会丧失原本的艺术魅力,方言独有的艺术特色也就难以保持。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方言对这部影视剧来说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但是《一九四二》剧中过多的方言的使用,必然会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中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推广普通话尤其是校园中推广普通话构成一定的阻碍,这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方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天然就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老百姓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方言又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深刻蕴涵着该地域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内容。因此对待影视剧中的方言规范问题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言是某一地域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研究该地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线索。方言影视作品是一种有
第8页(共1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闫风 论文(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