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2.翻译下列句子: (1) 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
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十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3)立有间.. ( ) (4)寡人闻命..
矣。( ) 2、 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6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 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十四.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这个成语应该是:
一五.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
7
(1)吾之患在鼠 (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 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
(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十六.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翻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或: 沃: ③食不给 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 谗:
8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十八.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十九.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9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
看
,
这
个
成
语
的
意
思
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十.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
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
学,弗若.
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二一.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