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好公民 D.好儿童
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2.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到选择活动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 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C)。 A.独立性 B.灵活性 C.自愿性 D.实践性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错。因为该观点只强调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 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错。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 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教育。它们各自的作用是: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1)教师教的标准: ①教学目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结构合理。 ④方法恰当。 ⑤语言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 ①学生注意力集中。 ②思维活跃。 ③积极参与。
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7.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新形式? ①通过社区进行德育。 ②创办业余党校。 ③通过网络进行德育。 ④建立德育基地。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案: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 主。
②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 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
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 “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 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 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 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A ) A.杜威 B.陶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 A.《论语》 B.《大学》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B )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B )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B )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 D.技能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C )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 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一种社会 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遗传_、___环境__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出发点 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____。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_教育____和___发展___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共 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个___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布鲁纳 ____;“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___布卢姆___。 18.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4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库(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