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苏联学的起源
郭金月
【内容提要】 本文力图描画出苏联学在美国产生的历史脉络,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一战以前,除了大学里极少量有关俄国的课程之外,俄国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十分缓慢。两次大战之间,通过出版物和研讨班等形式,美国人对俄国有了初步了解。当时苏联国内开展的大规模“社会实验”,令一些美国学者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兴趣。二战期间的战争需要催生了以苏联学为代表的地区研究。战后美国政府一改往日的冷漠态度,开始支持对苏联的研究。在大型基金会资助下,1940年代后期,以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研究机构应运而生,有关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也相继建立。从此,苏联学在美国逐步兴起。
【关键词】 美国 苏联学 俄国研究
【作者简介】 郭金月,198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上海 20006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对苏联的系统研究在美国开始兴起。对于二战前还奉行孤立主义,对外界“漠不关心”的美国来说,如此大规模地研究某一地区或一个国家,这在其历史上还没有先例。然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研究实力堪称世界第一的美国苏联研究界,对于1991年发生的苏联解体,事先却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见。此后随着研究对象的消失,苏联学研究力量分化瓦解,这门学科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美国苏联学近半个世纪的兴衰沉浮引人深思。
一 一战前美国的俄国研究
自立国之日起,美国人就深受孤立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影响,避免介入外界事务。另外,孤悬两大洋之间的地理位置,也使他们在相当长时期里忙于国内开发,对除了西欧之外的其他地区“不闻不问”。直到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才开始逐步介入外部世界。其中,远东和拉美最先进入美国人的视线。20世纪初美国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拉美提出“金元政策”等,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但这时俄国还并不受美国人关注。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1917年前的俄国只不过是个“领土延伸到亚洲的东欧国家”,“即使它的实力最强,也不过是一支保守力量”[1]。
尽管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曾引起美国新闻界的注意,但美国人对俄国真正发生兴趣始于1880年代。这一时期,俄国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列斯科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作品的英译本出版,美国甚至出现了“俄国热”。除此之外,移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1870年美国只有4 500名俄国人,但到1890年,平均每年移民美国的俄国人就达到18万之多。20世纪的前20年时间里,更有多达250万俄国人来到美国[2]。这进一步提升了美国人对俄国的兴趣。
1885年,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开设了捷克语课程,对象是具有斯拉夫背景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在这些俄国移民之间展开基督教教会工作。
1894年,哈佛大学教授阿奇柏德·柯立芝(Archibald Cary Coolidge)开设了美国高校里的第一门俄国历史课,标志着俄国问题的教学在大学层次正式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他当时将俄国历史置于欧洲和整个世界框架之内进行讲授。另 外,柯立芝还自掏腰包,支持研究生到俄国进行实地访问研究。此后,也有一些俄国学者到美国访学,增加了美国人对于俄国的了解。例如马克西姆·科瓦
列夫斯基(Maxim Kovalevsky)1901年曾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俄国制度;1903年米留科夫(Paul Miliukov)在芝加哥讲授俄国文明,并在波士顿开设罗威尔系列讲座(Lowell lectures)。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研究在美国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914年,除了哈佛之外,只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俄国历史课程。美国第一个俄国史博士学位也是在1909年才授予的[3]。实际上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历史学科三个研究领域依次为:古希腊与古罗马史、欧洲史和美国史,对于其他地区历史根本没有涉及。一战前设立俄国语言和文学教授职位的大学也只有区区三所。相比之下,对俄国的研究欧洲人远远走在了美国人的前列。早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政府就先后设立了斯拉夫研究教席。1872年,为寻求俄国支持以抗衡德国,法国教育部派遣了两位学者前往俄国进行实地研究。英国也没有落后,1912年英国学者纳德·佩雷斯在利物浦创办了《俄国评论》杂志,而美国第一本专门研究俄国的杂志是二战以后才出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俄国研究的发轫并没有发挥作用。当时美国政府对俄国没什么兴趣。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01年藏有的俄文书籍只有区区596册。而1907年该馆购买的8万册俄国书籍,直到50年后才开始编目。实际上,以个人身份出现的学者和记者推动了美国的俄国研究。这些人都曾在俄国居住或游历了较长时间,都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接触到俄国各阶层的人们。例如,柯立芝是一位教育家和历史学教授,一战前曾担任美国驻俄公使馆秘书。十月革命发生后,他受国务院派遣赴俄考察当地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4]。第一个向美国人介绍俄国的乔 治·凯南(George Kennan),是探险家和美联社记者。他曾先后两次用近四年时间穿越俄国西伯利亚,并深入当时刚被俄国吞并的北高加索地区[5]。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后来著名的外交官、历史学家和苏联学家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的堂祖父。
1917年,当时一战还在进行之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令成立一个调查小组(The Inquiry),任务是搜集整理世界主要地区的资料,为战后和平谈判做准备。然而,这个由全国知识精英组成的150人小组,却很少有精通欧美以外地区事务的专家。他们的身份大多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记者和律师,而负责人是一位哲学家。美国学界对包括俄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态度可见一斑[6]。实际上,一战以前大部分美国人怀着“居高临下甚至是轻视的态度”谈论俄国。俄语在美国大学课程表中是可有可无的科目,俄国研究在美国几乎不存在,对美国人来说,俄国是一片处在西方文明东面边缘地带的“无人区”[7]。
二 两次大战期间美国对苏俄的研究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立即宣布承认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十月革命以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却指令全体驻俄国外交官,不得与布尔什维克政府建立直接联系。两年后美国驻俄使馆关闭。美俄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外交关系就此中止。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院开始派出年轻人前往德国学习俄语和俄国文化。例如,乔治·凯南就是在1929年被派往柏林大学东方研究所(Oriental Institute)的。当时这些人研究的重点是基本的语言、文学和历史,而不是后来具有政治意义的苏联学[8]。但这一举措为后来的苏联学培养了一批人才。
(一)苏俄知识的普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许多美国人参加了和平谈判委员会[9]和救济署[10],这使他们同斯拉夫世界有了直接的接触。战后很多学者对俄国这片土地继续保持关注。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移民美国的约200万俄国人,并没有被美国大熔炉所同化。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也让许多美国人对他们的祖国发生了兴趣[11]。以出版物为例,在美国出版的以俄国为主题的书籍,1921~1925年平均每年只有3.4本,1926年有6本,1927年增加到10本,1928年为14本,受1929
年经济危机影响,1930年只有8本。然而,1931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4本[12]。美苏1933年建交以后,美国对于俄国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例如,当时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还是以欧洲特别是西欧为重心,但根据一项统计,自1934年10月至1935年7月,《外交》杂志刊发的文章中,西欧方面的有32篇,东亚为11篇,俄国和东欧也是11篇[13]。这说明俄国在美国学者的研究日程上已经占有一定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美国的基金会对俄语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193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负责人史蒂文斯(David H. Stevens)提议,对于现代外国语言应予以关注。他认为,不能仅仅只有几个学者才懂得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有面向外交官、商人和学者的国家外国语学校[14]。在这个背景下,这个基金会出资2 500美元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俄语研讨班,旨在使成年人具备查阅当代俄国文献、运用俄语讲话和快速阅读的能力。之后哥伦比亚大学和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在该基金会资助下举办了研讨班。除了语言培训之外,1933年首届俄国问题研讨班开班。这个研讨班的目的是为参与者提供关于俄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的知识和见解。成员们还有机会同资深的俄国问题权威就俄国历史、经济、艺术、建筑、宗教和政治进行探讨。
二战爆发前夕,作为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ACLS)的下设机构之一,斯拉夫研究委员会(Committeeon Slavic Studies)成立。这个委员会的关注点是斯拉夫文学和历史,与苏联的现实没什么关系。该委员会提出,推广俄语教学,培养研究人才和建立图书资料是搞好苏联研究的当务之急。该委员会还准备出版专门的苏联研究刊物。就在这时,英国《斯拉夫和东欧评论》主编佩雷斯致电委员会,要求美国方面接手这个刊物。原因是二战中的伦敦遭到德国轰炸,使得该刊物无法正常出版。直到战争结束,美国一直负责这个刊物的出版[15]。这个团体为日后苏联学的兴起奠定了知识基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美国苏联学的起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