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集】
[案例]:做错题,罚抄万遍“1+1=2”
昨天,家住宁波鄞州区五乡镇的学生家长吴女士(化名)致电本报称:在她孩子就读的学校里,班主任老师经常会用一些“奇招”来整治学生,比如,学生违反了校规、班规要交给老师罚款,学生做错了题要罚抄10000遍“1+1=2”,她认为这些做法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也很不合理,她希望本报派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家长反映老师“奇招”治学生
昨天,记者见到了向本报反映情况的吴女士,她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鄞州区五乡镇逸夫中学初二(五)班就读,一段时间里,孩子经常和她说,老师经常对同学们“罚款”,一些同学因为没做眼保健操,或者没穿校服,都会被班主任处以10元、20元不等的罚款。据班主任说,学生交的罚款都用来作班费,可同学们在开学的时候都已经交过班费了,所以同学们对老师的说法不信服。而在近日,她的孩子因为做错了一道数学题,又被班主任罚抄了10000遍“1+1=2”。
吴女士认为,作为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罚款的权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守法方面应当为中小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而学校老师知法违法的做法,将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罚抄10000遍“1+1=2”这种整治学生的行为,吴女士深感气愤,她说:“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竟然用罚抄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的‘1+1=2’,是不是太荒唐了?”她同时表示,让学生抄10000遍“1+1=2”,几个小时下来,孩子不仅学不到应学的知识,不能纠正学习上的失误,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身心负担,这是一种变相的体罚。
学生诉说被罚抄是一场噩梦
记者随后来到了鄞州区五乡镇逸夫中学,在初二(五)班,记者采访了几位被罚过款的同学,几位同学见到记者要录音时,都胆怯地不敢说话。后来,男同学小陈(化名)说起了自己被罚的经历,其他几个曾经被罚过款的同学才开始向记者讲诉他们的遭遇。
“我有一次没做眼保健操,数学老师为此罚了我10元钱。”同学小陈告诉记者,老师罚款都有标准的,比如违反了班规被扣分的,要罚10元钱;如果违反了校规,比如没穿校服,就要罚20元。同学们说,班里被罚款的同学有6人。
而另外几位同学拿出了自己罚抄10000遍的本子给记者看。记者看到,3位同学拿出了3个本子,每个本子十多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1+1=2”,并且每个“1+1=2”前面还写明了第多少个。“我下午5点一下课就开始抄‘1+1=2’10000遍,连饭也没时间吃,最后到了晚上11点才好不容易抄完,手也痛死了,真是一场噩梦呀!”
后来几位同学看到记者拿起相机要拍照,都躲在本子后面不敢探出头来,一位同学说要是被老师知道他们在这里“告密”,会更加“倒霉”的。 老师解释不叫罚款叫“捐款”。
随后,记者见到了初二(五)班的班主任老师,这位老师承认对迟到的学生“收过钱”。但她认为这个不叫“罚款”应该算“捐款”。她说自己从来没有罚过学生的款,只是少数比较调皮的同学不遵守校规校纪,有的甚至破坏公物,所以只是要求同学自愿地“捐款”出来,给班级作为班费用于班级购买桶装水,她自己一分钱也没拿过。
班里的班长也过来证实,老师确实没有接触过钱,钱都是班长代同学保管的。对于让学生罚抄“1+1=2”10000遍的说法,该老师也表示都是学生自愿的行为,因为有的题目她虽然讲了很多遍,还是有学生会继续做错,所以她“让学生象征性地罚抄点东西”,“1+1=2”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而且10000遍也是同学几次罚抄累计起来的。
校方表态对此事将全面调查。
中午,记者来到了校长室,向逸夫中学钱校长反映了上述情况,钱校长听完后表示震惊:“学校从未出台过这样的规定,学校又不是执法单位,怎么可以对学生罚款呢?”他说此前从不知道老师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否则早就制止了。他还一再强调,老师罚学生款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学生要以教育为主,老师没有任何
权力罚学生的款,老师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犯了错,就让学生捐钱,以此作为惩罚,这样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而且会造成很坏的影响,让学生认为,只要能出钱就能弥补过失。
对于罚抄“1+1=2”10000遍的问题,钱校长认为“这是不提倡的,因为这罚抄是没有必要的,浪费学生的时间。”对于班主任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钱校长认为,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去年还是学校的先进工作者,目前出现这样的事情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当。他最后表示,截至目前,学校还未接到有关这方面的家长投诉,学校将就此事展开全面调查,一经查实,将会严肃处理,绝不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律师观点。
罚款罚抄都属违法。
“老师对学生罚款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费震宇律师告诉记者,因为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个方面,学校、老师有对学生予以处分(纪律处分)的权力,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老师对学生予以罚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同时还规定,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同时罚抄10000遍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因为罚抄是变相的体罚行为,学生罚抄对学生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而是重复地进行同一。
[案例]:把赞美送给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闫××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里撒了一些饭菜,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饭菜。这时,闫××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闫××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闫××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班级卫生委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
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实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特殊的爱。用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热爱之中。
[案例]:法国:缩短学习时间
在法国全国中学生调查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提出的49项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学生在校时间不应超过35小时。
目前,法国接受普通教育的中学生平均每周上课32小时。专家建议应改为28小时。加上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做功课的时间,孩子们一周的学习时间也就跟大人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了。
要求缩短学习时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课程混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时太长等问题早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历时4个月的中学生调查表明,学生们所要求的并不是早点儿离校回家,他们只是希望减少课时,有更多的时间同老师交流,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做作业,或者干脆就在学校呆着。正如一位校长所说,中学生再也不愿意像在工厂做工一样度过自己的校园生活。
[案例]:请在以下胡乱涂抹
如果在180天里,你仅仅是想方设法搞笑,让你的学生笑个不停,却什么也不教,你的学生可能会说你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但绝不是个好老师。
但是亨利克先生的幽默却实实在在地贯穿于他的教学中。在他的课堂上,讲课里,考试中,在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在几乎所有的内容上,在学习的动机上,在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上,在能力的培育上??都打上了他特有的滑稽幽默的烙印。
亨利克先生甚至在他的考试卷上也注入了幽默,想一想,当你面对着试卷,连续不断地写上两个小时,不仅是你的手和脖子麻木了,就连你的大脑说不定也不能正常工作了。一定有很多同学会感到两个小时的考试就好象是在走山路,前40分钟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看前边——还有座喜马拉雅山在等着你呢。 有什么办法既让考试顺利进行,又不让我们望“山”哀叹呢? 看看亨利克先生是怎么处理的吧。
亨利克先生是个很奇特的家伙。喜剧的因子融在他的血液里,他的方法竟然是把喜剧的色彩加进考试里,以此来提高我们冲过“喜马拉雅山”的兴致和勇气。 考卷实际分成两个部分:正卷和附加卷。 正卷是我们应该学的部分。
附加卷呢?这是一类不难也不容易的试题。
像一切考试的附加题一样,亨利可的试题也是有分值的,从3分到无穷大。低分值的题都是些小小的玩笑,你可以在一瞥之间完成。试举几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把车停在通车的路上,却在停车场上开车?”
“如果我是一个智者(《阿拉丁》)里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的智者,他将帮助第一个释放他的人实现三个愿望,什么将是你的这个愿望?”
除了3分题,还有一类称之为“无穷大题”。做这种题能得多少分,只需看亨利克先生是怎么想的了。“无穷大”的问题都是些很严肃的生活哲理问题,如: “讨论一下你在我的课堂里学到的一个生活哲理问题。” “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谁是你最伟大的榜样?为什么?”
试想一下,当你完成了一道30分的题后,你的脑子就好像一块尽是洞的豆腐,跳到附加卷部分,拣几题幽默的 来答着玩玩,放松一下,然后再去攻另一头“巨兽”你又会像加了油的车,继续上路。
[案例]:盎然的诗意·深刻的哲理
——哲学教学中巧用诗歌的一次尝试 吴江市中学?姚敬华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故事构思巧妙精彩,二是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明快流畅,三是作品中的哲理让人回味悠长。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诗歌,好似人类社会的万花筒,将大千世界、万象人生尽摄其中。诗歌的语言凝练深刻,富有哲理,这也注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的功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哲学教学中,把诗歌这一文学宝库中的精品“镶嵌”于政治课,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摘录我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三课第一节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的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我用投影仪展示现代诗人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并请一学生朗诵。)?
[学生朗诵]“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
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
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教师提问]“诗中蒙蔽与觉醒、愚弄与聪明、前进与逆转、革命与背叛、光与暗,是否自相矛盾?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矛盾?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也能反过来加深对这首诗的感悟。”
……
(在教学进行到“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时,我又通过投影仪展示三段古诗词,让学生分别指出这几段古诗中的哲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哲学判断的理解。)
[投影]?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中的:?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学生回答]“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三)?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去掉沉繁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学生回答]“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掌握情况,我随后又以一个与诗句有关的故事,通过讨 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各种教育学案例汇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