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析题
1.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 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五、论述题
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一、填充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和( ),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 )和( )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规律、( )规律和( )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 )和( )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和( )。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种。 A.12 B.13 C.14 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 A.满、回 B.回、壮 C.满、壮 D.满、蒙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B.12 C.13 D.14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四、辨析题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一、填充题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
A. 一种突变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 民族的进化 D. 民族的发展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 传承性 B. 演变和发展 C. 变异性
D. 传承性和变异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 原则性 B. 灵活性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D. 前瞻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A. 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四、辨析题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五、论述题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填充题
1.佛教、( )和( )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 )和( )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和(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问题与(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思想体系与(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 五、论述题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自测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