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进行的。
②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子女是受教育者,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权威。真正的家庭德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把其培养成人。护短溺爱,娇纵不管不教,或滥用亲子之情和家长的权威,要求过高,责之过严,甚至打骂孩子,都违背家庭德育的规律和特点。 ③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言指言教,行指身教。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示范,个别施教,都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④因地制宜,“寓物则诲”。
家庭德育主要是在家庭这种特殊环境及其家庭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父母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时机和条件,因地因时制宜地“寓物则诲”,遇事则喻,遇人而教,随机而发,启发诱导,方法灵活,方式多样。
(2)社会德育广义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品德的影响。狭义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组织、团队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其特点有: ①广泛性和多样性。
a.对象、影响范围广泛多样,面向广大社会成员,各阶层、年龄等; b.内容、形式广泛多样; c.形式、手段多样。 ②复杂性。
a.社会德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它实施作用的复杂性;
b.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影响来源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作用的复杂性。 ③自由选择性。
带有“指令性”的色彩,它常常是以建议、规劝和说理疏导的形式出现、进行的,受教育者对德育要求和影响是否接受、接受的方面和程度等,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水平、经验和意识倾向,经过认真思索和判断,来决定取舍和付诸行动的。 ④隐形性。
各种类型的德育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和实施方法,但一般说来,学校德育更多地是显性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德育要求是带有某种“指令性”色彩的,其影响一般也是明确的、明显的,学生非常清楚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因而也比较主动、自觉。社会德育则不同,它并无显性的老师和学生,也无“指令性”的德育要求,其德育影响和因素往往是不明显的,教育者的身份和德育内容是隐蔽的,人们往往是在生活中、娱乐中,朋友式的交谈、商
讨中,真善美的鉴赏及其与假恶丑的对比鉴别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影响的。 ⑤快速性和灵活性。
社会德育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灵敏性,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新闻报道,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极其迅速,手段、形式极其灵活多样。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 王海为了当班长,每天一大早就到学校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下课积极擦黑板,放学又是关好门窗,最后一个离校,见了老师非常有礼貌,为老师打水搬凳子,团结同学等。但是一回到家,书包扔到沙发上就要吃的,吃完饭就出去玩,不帮家长洗碗、拖地,看到别的同学有新玩具就向家长要,不给又哭又在地上打滚。 试分析此案例违背了品德修养什么原则。
答案:此案例违背了品德修养自觉性原则。
品德修养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品德修养的目的动机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在正确思想道德观念调节支配下,能坚持原则,使品德陶练活动达到目的。品德修养自觉性与一个人的品德认识水平和自我尊严感分不开。品德修养自觉性还表现为对感情冲动和行为活动所具有的调节支配能力。王海进行品德修养是为了当班长,而不是要真正做一个好品德的学生。因此,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仅限于学校,不能正确选择和确定品德修养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很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不能坚持原则,排除别的小朋友的干扰诱惑,不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如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或境界。可见对品德修养无真正深刻的认识,未达到自觉进行品德修养的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全国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