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小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采用访谈法的方式进行研究,试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对策,提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原则、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养成
一.课题的提出
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而学习习惯又是习惯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从小学开始重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影响其能力、性格、身体等各项素质的发展和塑造。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自控能力弱,而好奇心、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都特别强。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对学习习惯的养成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来教育、帮助、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访谈法的方式进行研究。湖南省溆浦县大潭小学一至四年级共学生100人,随机选取湖南省溆浦县大潭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小学生各五人,共二十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这一方面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访谈记录以便用于研究分析。
三.研究结果
从实际调查发现有80%的同学根本没有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一种随意状态, 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大部分学生开学初都能按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但经常按计划来学习的学生是少数。而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只有20%。做作业前不注意复习知识而是拿起本子就做的情况有70%。小学生在考试前能够做经常、系统复习的学生只有30%,而且考试不好的学生几乎不告诉家长。
四.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上存在的学习习惯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沿着“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的程式进行的,缺一不可。在这四个环节中,小学生在这几个学习环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习惯问题。大部分学生有预习习惯,但不巩固,时有时无,缺少经常性,说明小学生的预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分心。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经常复习的学生比例不高,有些学生平时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不到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消化理解。 有部分学生作业只要完成,不求质量,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做到及时订正,有些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有少部分学生不管不问,轻易放过。
(二)小学生学习计划上存在的学习习惯问题
学习计划是学习者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对一定时期内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技术进行科学的合理安排,大部分学生在开学初都能按照学校和班级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但经常按照学习计划来学习的学生并不多,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
(三)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习惯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是感兴趣的,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要好,说明学习兴趣对学习习惯的影响是显著的。
五.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策
(一)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就是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使学生提高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树立信念,让信念外化为行为、再由行为内化成习惯。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实际进行养成训练。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年龄小, 自律性差等特点,处于各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应强化对他们的常规训练,把训练的重点定位在抓好课前准备、专心听讲、课堂纪律方面的要求上。中年级除了继续巩固低年级的训练
效果外,突出对课堂提问、课堂纪律和具体听讲技能等方面的指导。高年级在低、 中学段训练的 础上应着重训练听课的技能,如课堂上记笔记方法的训练等。
3.注重实践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日常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学会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明理、启智、增意、践行。
4.因人制宜的原则,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个人的认识和需要问题,还涉及到家 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各不相同,原有的学习习惯也各不一样,这在客观上要求老师在养成训练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周密的规划、指导与控 制,以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5.自我教育的原则,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习主体自身的认识提高和习惯内化过程,即要把老师的要求变成自己的需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在练习中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目的。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途径
1.加强实践训练,习惯必须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实践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达到践行的目的,这是养成训练的终极目标。不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很难达到知行统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可 以这样说:实践训练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必由之路。
2.通过榜样感召,小学生具有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易受暗示和感染,可塑性和依赖性强等特点,其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他们进行养成 训练时,需要利用直观、形象的榜样作用。榜样感召就是以榜样人物的良好学习习惯、优异成绩等来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3.创设情境陶冶,小学生易受情境的暗示,养成训练中要重视情境的陶冶作用。情境陶冶是指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创设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行为习惯方 面受到暗示、感染和熏陶,它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可借助或创设特定氛围的场景,使学生自然而深切地受到感染和启示。
4.协调家庭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学习习惯对子女的学习
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 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并经常过问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加强检查督促,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外力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是由小学生的意志特点所决定的。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学生主体的不断认 识、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有其行为不断改进、养成提高的过程。由于小学生自控力较差,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需要外力的约束和调控。因此,越是年龄小的儿童,就越是需要检查和督促,以免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后矫正困难。
6.利用集体熏陶,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本身就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一种无形的同化作用和约束力,集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促成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 1 ] 刘汉君《良好的习惯培养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 [ 2 ] 向玉琼《培养良好习惯,提高个体素质》 [ 3 ] 李淑颖《养成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