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去。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
(3)《阳光城》(The Radiant City,1933年), 进一步修正了一些早年的一些城市规划思想。 (4)昌迪加尔的实践(Chandigarh,1951年),
采用格状系统模式形成清晰的交通网络,在可以发展拼接的格网中配臵不同的功能组团,形成城市街廓,并将全区分成48个大街廓。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构成整个城市的总图特征。大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程特殊地位;商业区位于全城的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之相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贯穿城市上下、留成绿化的空隙象是城市呼吸的“肺”。文化区位于西边、工业区独立于城市东部,居住区基本上与以上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与全城。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新城市要成为“印度自由的象征,摆脱过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民族对未来的信心。”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分化,西方的城市文
31
化显然还不能适应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岁规模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境。
(5)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 四。小结
勒·柯布西埃的主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他本世纪初去美国后受到美国摩天楼的启发,同时他的主张也是适应了世界大城市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潮流,因此具有划时代意义和超前性。但他过于迷信技术,迷信管理,忽视了社会,忽视了历史文化和传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对他的理论需要一分为二,汲取他的精华,克服片面性,避免误导。
第六讲、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三)
- 伊里尔.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 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
32
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1、思潮影响
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Otto 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划以及英国建筑师恩温的伦敦花园新村的规划,对沙里宁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酝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实践经历
而沙里宁本人的实践工作和经历是形成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坚实基础。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之前,沙里宁对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汉堡、卡什鲁厄、慕尼黑等城市进行实地调查,由于这些城市的地理、历史条件的影响,城市结构上都具有分散发展的特点,在建设上多采用近郊分区开发的方式。 3、规划思想
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广泛地研究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分解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布臵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各自拥有用绿化地带分开、用高速交通联系起来的中心。
33
4、空间布局
新城区以半径为6-9km的半圆环形围绕老城中心布臵,相邻中心间的距离为 2-3km,区界间的最小距离为 0.5km。 5、规划特点
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相比,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提出了一种更为紧凑的结构关系,半独立的联盟方式保持原有城市各部分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旧中心的依附和依赖。
1、城市存在的意义
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对城市存在的意义做了极为简明的解释:“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有效,每个居民在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方面从城市设施中得到的利益越多”,因此,城市应该建设在适宜生活的地方,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要位臵,物质的安排为人服务。
2、对城市的评价
对城市的评价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的和精神的,作为物质生活必要手段的物质条件应当支持人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居民在精神文明上求取进步。
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 3、研究城市的方法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人们应该从大自然
34
中寻找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沙里宁从有机生命的观察中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个体质量的优劣以及个体相互协调的好坏。 4、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此,沙里宁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和有机秩序的原则。 (l)表现的原则
表现的原则指自然界任何一种形式的表现都真实地说明着掩盖在形式之下的某种涵义。人类的活动虽然属于创造的范畴,但也符合表现原则的规律。在人类的活动中,只要其形式是真实的,那么必然是人类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的真实表现,历史上各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都有一定的形式与特征,表现着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时代精神,即使是极为细微的东西也能通过其形式表述着真实。单个的建筑物是组成城镇的基本单位,存在着质量的优劣,应当明确地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式。人们应该努力去发展能够表达自己时代特征的形式,反映社会积极的真实性。当然,如果人们经常建造各式各样毫无价值的房屋,那么必然会给城市造成死气沉沉的恶果。
(2)相互协调的原则
当无数个“细胞”要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它们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表现出趋向一致的倾向,即相互协调的原则。这是大自然保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市设计创新课程(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