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全管理模式 ..................................................................................................................... 57
1、安全制度 .......................................................................................................................... 57 2、安全运行 .......................................................................................................................... 57 3、安全技术 .......................................................................................................................... 57 (三)用户服务模式 ..................................................................................................................... 59 八、项目精细化管理 ............................................................................................................................. 60
(一)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预算管理 ......................................................................................... 61 (二)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流程管理 ......................................................................................... 61 (三)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成本管理 ......................................................................................... 61 (四)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时间管理 ......................................................................................... 61 (五)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质量管理 ......................................................................................... 62 (六)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组织管理 ......................................................................................... 62 九、保障措施 ......................................................................................................................................... 62
(一)组织保障 ............................................................................................................................. 62 (二)制度保障 ............................................................................................................................. 63 (三)经费保障 ............................................................................................................................. 63 (四)技术保障 ............................................................................................................................. 63 (五)实施保障 ............................................................................................................................. 63 十、预期效果 ......................................................................................................................................... 64
(一)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 ......................................................................................................... 64 (二)关联的应用环境 ................................................................................................................. 65 (三)集成的数据环境 ................................................................................................................. 65
6
(四)高可用的运行环境 ............................................................................................................. 65 (五)高可信的安全环境 ............................................................................................................. 65
7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智慧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学院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根据省委省政府《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一五规划》和《2008—2015年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加速我省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建设“数字教育”的目标,学院决定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启动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构筑智慧校园环境,从而带动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基础
(一)学院校园网的现状
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学院必须建设一个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无缝覆盖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平台。学院于2006年启动智慧校园工程建设,工程投资额达XX万元,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网络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建成了网上共享的数字化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平台;建成了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成了以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为主的互动教学环境;建成了以三维虚拟演播电视为核心的全院教学监控及音像系统。
1、建成万兆核心,有线与无线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
去年开始,学院开始建设校园网,确定网络核心节点的传输速度为万兆(10G),同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院敷设信息点3500个,覆盖全校园;互联网出口带宽300M(中国电信);校园网核心路由器采用华为NE40,连接2根千兆光纤,16根百兆光纤,共计3.6G的上行速率;核心采用两台华为6506交换机互为备份,以双光纤链路连接所有汇聚交换机,在知行楼、格物楼、数字图书馆建立三个万兆节点,形成环行网络,以千兆光纤接通每一栋办公楼、学生宿舍和
8
所有实验实训室;配置VPN接入设备;3台硬件防火墙,一台天融信NGFW4000/p硬件防火墙,一台入侵检测防御系统作网络安全设备,建成一个高带宽、高可靠性、可应对突发事故的安全校园网络。校园网中心拥有40台服务器构成集群,同时配备了18.4T的存储空间,为数字化实验室、虚拟实验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为智慧校园的网络服务提供了足够的扩展能力。全院安装了20个无线网络AP基站,每一个AP基站就近接入楼道交换机,形成有线与无线共网的格局,为实现移动教室、移动实验室、移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全网目前连通的教学与办公用计算机1500台,学生个人用计算机2000台(不含笔记本电脑)。每台连网计算机均可流畅地上网工作。
2、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的信息化,这包括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数字图书馆。为此,学院为图书馆建立了万兆节点,配备了三台图书资源服务器,两台影视服务器,计3.4T容量。图书资源服务器安装了中国数字图书馆的34万册数字图书,引进8个专业资料库。两台影视服务器不仅包括一般的影视节目,而且还包括由学院音像系统录制的学院教师教学音像资料。为此,湘信院获得“中国数字图书馆高职院校中心馆”的授牌。教学过程信息化体现为: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实训室等校园网覆盖的场所,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的教学资源。
3、建成以校园网服务器集群为中心的共享实验环境
学院专业门类较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经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专业。每一个专业配备了实验实训室,为落实“振兴行动计划”建立共享实验室的要求,任何专业的实验实训室能够共享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仅具备校园网网上共享实验的能力,而且能够通过VPN从互联网上完成远程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安装Proteus网络版软件,进行仿真,完成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网络共享;网络游戏开发平台,与有关网络游戏公司合作,研发了网络游戏运营与开发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实训系统、会计模拟实训系统、物流管理实训系统、国际贸易实训系统虚拟运营,从事游戏软件的测试,而且可以获得该平台拥有的全部游戏的源代码与运营平台的源代码。电子商务模拟训练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实训系统、客户关系实训系统、供应链实训系统等,已安装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上,供全网共享。
9
4、建成全院监控系统和教学音像系统
为了确保教学与考试质量,学院建设了124个教室与实验室的教学监控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致用楼与控制中心的距离较远,采用共缆传输和非矩阵控制方式,所有摄像机能够同步扫描,所有监控器能够同步群翻,可以清晰的记录下教师的全部教学细节;所有采集的教学音像资料,经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形成流媒体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字图书馆的影视服务器中,通过校园网供学生浏览;音像资料可以直送达多媒体教室,供投影使用,也可以形成电视信号供教室内的电视机播放;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专家,通过校园网可以评估所有的教学过程。
三维虚拟演播中心,与先进的录音棚一起构成艺术系的教学实验环境,也是计算机系动漫设计专业的实习平台。这套系统还为视频会议、电视教学提供了基础。
5、启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和在线教学服务
为了满足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2008年11月份,教务处启动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可以通过B/S应用模式,快捷高效的进行信息查询、修改、提交,从而很好的满足了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各类需求。其服务有:
(1)为学生提供的服务
为学生提供学生学籍、培养方案、网上选课、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网上评教、领取教材等服务。
(2)为教师教辅人员提供的服务
为教师教辅人员提供个人信息、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录入、领取教材、网上评教、在线教学等服务。
(3)为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
为管理人员提供教学计划、教学资源、选课结果、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等服务。
6、购买了OA办公系统并部分启用
为实现学院无纸化办公,学院于2006年9月份,购入了一套功能完善的OA系统。该平台运行在学院校园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学院与我省教育厅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了学院无纸化办公,保证电子公文、信息、数据的上传和下达。学院OA系统功能与应用有如下几点:
(1)办公与事务处理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智慧校园建设方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