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Y
集美食与工艺于一身的家乡
——美丽的新会
家乡介绍
小时候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以为世界就只有家乡这么大;长大后坐在快速的列车车厢时,发现原来家乡只是世界的一丁点儿。纵然它是欠缺发达的小地方,但在我心中分量却是极其重的,因为它不但承载着我的童年,还绽放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奇珍异宝”,洋溢着朴素悠闲的居家气氛;而且它的人文气息培育了现在的我,它就是我美丽的家乡——集美食与工艺于一身的新会。
新会区位于广东省的南部,隶属江门市。新会古称冈州,同时还有许多别称比如“葵乡、侨乡、陈皮之乡和明星之乡”。根据这些别称大概也能猜出新会有哪些独具风味的事物了吧。下面我将从美食、工艺和民俗这三个部分介绍家乡的乡土人情。
垂涎三尺的美食
每每跟同学介绍我的家乡,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肯定是美食,而且是种类丰富的美食,上至饭桌的正式佳肴,下至小孩极爱的小吃。其中古井烧鹅当属是新会美食中的一块瑰宝。 (1)古井烧鹅
古井烧鹅不仅美味好吃,还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渊源。1相传七百多年前,新会崖门发生了元朝统一中国的宋元大海战,大战结束后,在南宋宫廷负责制作烧鹅的厨师带着他的女儿往新会的南部逃亡,女儿长大后嫁到了现在的新会古井,由此制作烧鹅的手艺也传到了古井。经过多年的精心制作和配料的不断调配,古井“平香烧鹅”和“恒益烧鹅”的师傅们,终于把烧烧鹅的手艺发扬光大,烧出了古井烧鹅的两大品牌“平香烧鹅”和“恒益烧鹅”,从此,古井烧鹅不仅受到了香港美食家的青睐,更吸引了央视美食节目的采访。随着古井烧鹅的日益发展,古井现在竟然有条著名的烧鹅街——天成街。天成街里有很多烧鹅店,但最正宗的当属“平香烧鹅”和“恒益烧鹅”,在这两家店前排队等买烧鹅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而且在古井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古井人吃“恒益”,外地人吃“平香”。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会古井人,每次看到天成街人头涌动,车水马龙地排队买烧鹅,心里总是有些不理解,“古井烧鹅虽然好吃,但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
1
《百度百科》
1/ 9
LRY
但每次逢年过节母亲把香喷喷的烧鹅放在饭桌上时,我的口水就不自觉流出来了,确实很诱人。
古井烧鹅得以在众多烧鹅品牌中脱颖而出和名扬四海,主要依靠三宝:①鹅必须是马岗鹅,马岗鹅产于广东省开平市马岗镇,其肉质优良,且不受污染,是一般鹅所不能媲美的;②烧柴必须用荔枝木,这就是古井烧鹅制作过程中极具有亮点的一步,制作烧鹅的木柴只能用荔枝木,因为荔枝木天然带着一股清香,所以烧出来的鹅肉也自带清香的味道;同时新会地区荔枝树资源十分丰富,所以人们才得以如此奢侈地利用荔枝木做柴;③独家配方,具体的配方只有烧鹅传人才得知,但相传配方里有一味配料也是新会的特产——陈皮。制作时把调味料调和均匀后灌入鹅腹,扎紧,再用天然的蜂蜜和麦芽糖均匀地擦拭鹅的外皮,出炉时就可以达到外皮焦香、内里脆嫩的效果;而且鹅腹中的调味料此时混合着鹅肉的水分变成浓香的“烧鹅水”。此时夹一块烧鹅,稍沾“烧鹅水”,咬一口下去,外皮香脆,清香扑鼻,同时少量鹅油沿皮入口,不肥不腻,鹅肉弹而不韧,确是下饭的好佳肴。
虽然古井有一条烧鹅街,但人们并不是每天都会吃烧鹅的,毕竟烧鹅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普通人家只有在特别的日子才会买烧鹅,即每逢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等等,每家每户都一定会买烧鹅(而且鹅头也必须要买的),因为在新会吃烧鹅有这样的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因为烧鹅外皮的红色的,而且其是用火烧制而成);同时在供奉祖先时也会用烧鹅,因为希望让祖先也可以品尝好佳肴。所以如果说广东人吃饭聚餐一定要有鸡,那新会人吃饭聚餐不仅要有鸡还一定要有烧鹅。
如果说烧鹅是饭桌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下面司前的“糖不甩”则是小孩童年的美好记忆。 (2)司前糖不甩
司前糖不甩做工简单,价格便宜,青年老少都可以吃。傍晚走在司前的大街小巷你总可以看见,三四个小朋友结伴成群,拿着长辈们给的一元人民币,飞奔地跑到小吃店前,迫不及待地大喊:“老板、老板,我要一串糖不甩”,热情的老板总会笑嘻嘻地说“好勒,幸好早点来,不然又卖光啦~”
司前糖不甩,又名“如意果”;刚出炉的时候,糖不甩表面的麦芽糖热乎乎的,呈流体状,但却不会滴下来,而且其黏而不沾牙,入口即融,外面是脆脆的,里面却是弹牙软绵的,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相比之下,广州的糖不甩是在做好的糯米糍上浇糖浆花生粒,而司前的是把炸过的糯米团子放在糖锅里蘸,虽然这样做会比较容易上火,但口感却更好。
2/ 9
LRY
在新会每逢过年长辈们都会让小孩去买一串糖不甩,寓意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事事顺利。”所以小孩都喜欢过年,不仅有红包,还可以吃到热乎乎的糖不甩。而对于外出工作的新会人来说,糖不甩就是家乡的味道,寄托着在海外游子的乡愁。
其实新会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美食,比如:司前温蛋、睦州手工豆沙月饼、三江牛耳壳、罗坑土鸡等等。这些美食都蕴含着当地的乡土民俗,在不发达的年代,智慧的新会人利用简单的食材制作出令人垂涎三尺的传统美食,这不但记载着新会辉煌的历史发展。更见证了勤劳的新会人一直以来的努力与付出。
古井烧鹅
司前糖不甩
朴素实用的工艺
新会又名“葵乡”,其葵树种植与葵艺加工的历史和新会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气候,所以盛产蒲葵,而且蒲葵质量极好——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园正,色泽光洁,体质轻盈;由于葵树资源丰富,且葵叶质量优良,智慧的新会人利用葵树制作了许多颇负盛名的葵工艺品,其中“葵
3/ 9
LRY
扇”当属新会的第一工艺。 (1)新会葵扇
回想童年时期,每每晚饭过后坐在家门前的石板上,总可以看见巷子中有许多老奶奶坐在门前用葵叶编制葵扇,我总会问外婆“为什么大家都爱编制葵扇?”,外婆总会说:“我们那个年代人人都会编制葵扇,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而且还可以用来赚钱。”
新会葵扇是新会区最著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古称“梭扇”,其“始于魏晋,盛兴明代”,明代时期甚至把新会葵扇列为“贡品”,可知当时葵扇的地位有多高。即使在今天,新会葵扇仍然熠熠生辉,葵扇一共有三种款式:普通扇、玻璃扇和织扇,其中普通扇是最常见,在新会每家每户都会自备一把普通葵扇用来纳凉,所以当你看到哪户人家房子放有葵扇,大概可以肯定房子主人就是新会人了。同时葵扇比较轻盈,所以毫不费力就可扇出清凉的风。郭若沫视察新会葵艺厂时曾赞叹:“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愈鬼斧,巧夺天工”。精美实用的新会葵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到新会的游客,离开时都会带上一把葵扇以作纪念。
最后除了葵扇,新会还有类型各异的葵工艺品,比如:葵席、葵花篮、葵簸箕和葵花瓶等等,在资源匮乏的时代,聪明的新会人利用丰富的葵资源制作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以维持生计。
如果说“葵扇”是老祖宗留下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品,那“新会陈皮”就是传统且新兴的新会特产工艺。 (2)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之所以传统,是因为在七百多年前新会人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的大红柑的果皮晒成陈皮以作香料和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但在以前新会陈皮的制作只是小规模的,每家每户也只是晒适量的陈皮以供自己调味;但近年来随着陈皮市场的扩大,新会人都开始了大规模地晒柑皮,而且还出现了陈皮村,同时陈皮村每天的游客都络绎不绝。
在广东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广东有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等等,所以陈皮拥有巨大市场也不足为奇。但是并不是所有柑皮晒干后都可以称之为陈皮,只有在新会境内种植的大红柑的果皮经过晒干并陈化三年以上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陈皮。新会陈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在新会,家家户户的厨房都会备有少量陈皮,而且长辈们煲汤总爱在汤里加少量陈皮,不仅可以增加清香,更可以增加汤料的药用价值,以此调理身子。
4/ 9
LRY
而且陈皮的药用价值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新会人晒柑皮一晒就是五~十年,经过十年的陈化,柑皮从黄色变成暗红色再变成黑红色,而此时陈皮的香味也将越发浓郁。新会人对于陈皮十分讲究,十年以下的陈皮一般用于煲汤和调味,而十年以上的陈皮一般用于泡茶和收藏。
在新会每逢夏季盛产大红柑时,走在大街上,你都会看见不管是楼顶、田间空地或马路边都会铺满大片大片的柑皮;有些长辈还会坐在柑皮旁,以防下雨可以及时收皮,因为柑皮一旦遇水就很容易长虫。而且有趣的是,一旦下雨,晒柑皮的人们就会大喊“下雨啦,下雨啦,快收皮啦”,不一会儿从四面八方就会冲出许多拿着防水塑料布、米袋和竹扫把的人们,互帮互助地收起在地上的柑皮。
随着陈皮的火热,随之也生产了“柑普茶、陈皮鸡、陈皮月饼”等新型美食。所以新会陈皮不仅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帮互助,更提高了新会人民的经济效益。
朴素勤劳的新会人除了熟练制作葵扇和陈皮这两种工艺,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是大放异彩的,比如制作广东大儒陈白沙先生发明的文房四宝领域中的“茅龙笔”,现已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制作茶叶界中的“柑普茶”等等。
陈皮
葵扇
5/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家乡民俗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