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意识成分很容易进入注意。无意识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的意识成分。它包含着来自童年早期的被压抑的愿望。无意识的唯一功能是愿望。无意识中存储的愿望常常是不符合现实中的道德标准的,例如攻击和性的愿望。由于意识的检查功能,这些愿望不可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这些愿望会在检查功能较弱时在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此外,无意识的内容也会通过象征性活动浮现。如口误或笔误、一些神经症状等。无意识不仅是指某个心理活动处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而且意味着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心理活动的系统。 六、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可划分为三个结构: ①本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它是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存储地。这些能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动机。本我没有时间维度,因此压抑到本我中的记忆可以保持得像被压抑时间刚刚发生时一样强烈。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非理性的。 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获得能量,但它是心理中意识、理性的成分,功能是做出决定和处理外界现实。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 ③超我:即良心,存储着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与禁忌。超我中的态度主要是个体对父母态度的内化。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个体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处于个体不能意识到的力量控制之下。?自我、本我和超我几乎总是在相互冲突中。
七、防御机制: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完成它的任务,即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我们将这些程序称为“防御机制”。心理分析的各分支对防御机制的看法不同,但均同意防御机制可分为原始的或不成熟的、神经质的和成熟的。原始的或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投射和投射认同。神经质的防御机制是比较常见的。 ①否认:拒绝接受现实,仿佛令人痛苦的事件、想法或情感并不存在一样。 ②置换:把一种情境下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来表现。最经常被置换的情绪是愤怒或敌意。 ③隔离:把言语认知和有关的情感割裂开来,使人去除难以忍受的冲突情感。在强迫症中常见。理智化是隔离的一种。 ④合理化: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找借口有些相似,但使用者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⑤反向形成:把感到有危险的愿望或冲动转化成相反的表现。 ⑥退行:在面对不能接受的冲动时退回心理发展的较早阶段。 ⑦压抑:把不能接受的冲动阻挡在意识之外。个体把令人痛苦的事情置之脑后,把它忘记。 ⑧抵消:试图用相反的行为挽回不能接受的行为或想法。
八、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共同特点: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不等于治疗时程简短的心理动力学治疗,也不是快速地进行心理分析,把治疗压缩至很有限的次数。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它通常采用每周一次的会谈方式,治疗时间大约在12至50次之间,其结果能带来目标症状的解除,以及有限而显著的个性改变。 九、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适应症为不太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适应障碍和一些不很严重的人格障碍。
十、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弗洛伊德把自由联想称为心理分析疗法的基本原则。自由联想也是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之一,即要求来访者不加选择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内容。与之相应的一个原则是治疗者的节制。
应用自由联想原则就是为了抑制检查机制的作用,而使无意识内容有机会流露。 十一、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 ① 解释:又译诠释、解译,是指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对来访者的体验与这些体验的起
源的理解和解析,以及依据心理分析不同阶段的目标对这些理解和解析作出言语的表达。一般来说,解释就是试图把原本处于无意识的一些内容使来访者意识到,这些内容包括来访者的幻想、知觉、阻抗、防御等。 ② 对阻抗的分析:阻抗是指来访者在意识中或无意识中用来干扰或阻碍治疗进程的各种行为。 ③对移情的分析:移情是指来访者把对童年或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和反映模式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后来也泛指来访者对治疗者的各种情感态度。移情可以分为对治疗者的积极情和消极情感。反移情与移情类似,只是它在治疗者身上,而不是在来访者身上发生。广义的来说,反移情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者身上引起的所有情感反应;最狭义的来说,反移情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移情的无意识反应。反移情通常来自治疗者的无意识中的冲突、态度和动机。
十二、在进行解释时,治疗者要注意以下的一些事项:①解释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②解释的时间选择也要考虑治疗的时间限制。③治疗者要限制在一次治疗中提供的解释数量。④每个解释的深度和复杂程度也应限制。⑤在提供解释上,治疗者应保持耐心和限制。⑥在解释时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十三、维纳曾提出五种常见的阻抗行为的形成:①减少治疗时间;②限制交谈的量或范围;③将治疗与现实生活隔离;④见诸行动;例子可能包括来访者的一些试图将注意从较深问题中引开的行为。⑤迅速康复. 阻抗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在存在阻抗的情况下,想要不处理阻抗而进行核心领域的分析往往是徒劳的。 十四、★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中的关键问题。
①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属于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勒伯斯基提出,又称限时支持表达性疗法。“核心”是指:这一焦点问题在来访者的重要而重复出现的人际关系困难中居于中心地位,它代表了来访者症状和人际困难的核心。“冲突关系”一词强调了来访者在一种关系中的愿望与实际体验的冲突。
②核心冲突关系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愿望(W)、他人的反应(R.)、自我的反应(RS)。愿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内心愿望,需要或意向。他人的反应是在些愿望之下个体知觉或预期到的他人的反应,有可能是他人的实际反应,也有可能只是个体对他人会如何做出反应的信念和假想。自我反应是针对他人的反应,个体自身的行为反应和情感 反应。
③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三个成分是从来访者的关系事件(RE)中概括出来的。关系事件:通常是来访者告诉治疗者的他(她)与其他人互动的一个场景。
十五、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技术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支持性技术与表达性技术。支持性技术来自于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支持性关系;表达性技术主要指促进来访者表达其内心的方法。支持性技术包括:①界定治疗框架。②维持重要的防御机制。③限制自毁行为。④传达达到治疗目标的希望。⑤发现进步。⑥传达真诚的兴趣和尊重。⑦表达共情。
表达性技术:表达性技术的目的是使来访者将原本压抑的、痛苦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倾听和思考,以达到领悟和改变。表达性技术是标准的心理分析的解释技术。 促进表达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阶段1-倾听:以开放接受的态度倾听来访者所说的话。倾听是理解的前提,反应的基础。 ②阶段2-理解:理解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理解来访者的意图及其后果,尤其是当这些会影响到重要领域。 ③阶段3-反应:治疗者应以来访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来访者自己对理解阶段中的几个方面问题的一些理解。
④阶段4-重新倾听:与第一个倾听阶段不同的是,现在治疗者知道了来访者对解释的反应,有助于引导治疗者的下一个反应。在这个阶段中,治疗者既要保持开放态度又要记着原先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保持这种平衡是重要的。
十六、勒伯斯基推荐的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最简单的步骤为:①倾听关系事件。②从每个关系事
件中找出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③从5-7个关系事件中得到的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中归纳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构成核心冲突关系主题。④以适当方式向来访者呈现完整的或部分的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治疗者与来访者一起从中找到贯穿整个治疗的焦点。这一焦点应与来访者的求治目标相一致。
在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时还有两点要注意:①愿望可划分为进步性愿望和退行性愿望。进步性愿望:反映出适当的独立、自信、成人行为的成熟愿望。退行性愿望:反映的是依赖、攻击、施虐或受虐的不成熟倾向。②来访者体验到或认为的他人的反应可能与现实情况不符。 十七、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的临床应用:
1.评估与诊断(任务)——核心冲突关系主体的评估基本上遵循标准的评估程序;收集有关生活史和进行精神状况检查,还要在评估中收集关系事件,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根据DSM-IV标准,治疗者对南希的诊断印象是,恶劣心境障碍(轴I)并伴有一些依赖性人格特质(轴II)。
2.准备性面谈——在评估完成后,正式治疗开始之前,须进行一次准备性面谈,准备性面谈的。内容包括:①向来访者呈现核心冲突关系主题,并评估来访者的反应以及介绍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框架和结构。②介绍包括16次治疗的时间安排,确定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治疗的日期。③概括介绍来访者在治疗中的任务和治疗者的工作,并探讨来访者对治疗方式有无任何疑问。治疗者强调了来访者要遵循两则:①自由联想原则②任何重大决定要先讨论后行动的原则。
3.治疗过程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第1-4次):任务是认识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反复出现。②第二阶段(第5-12次):任务是确认和修通他人的反应。主要任务是处理他人的反应。第二阶段的治疗工作的特点就是进行现在与过去的联结,达到修通。对这些移情的修通构成了核心冲 突关系主题法的核心。③第三阶段(第13-16次):第三阶段是结束阶段。在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中,治疗者应始终对来访者有关治疗结束的各种想法和感受保持警觉。
十八、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
第四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
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心里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①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他的理论强调治疗者应当创设一个自由的、不具指导色彩的治疗气氛。强调的重点是治疗者应当接纳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任何感受,核心技术是澄清这些感受。②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③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的经验,信任自己的经验,并由自己的内心来评估以及乐于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研究治疗关系对于改变来访者人格的催化作用。④第四阶段:1970年至1980年。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人性论:①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 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②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罗杰期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
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他还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他认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它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③人是可以信任的:他相信每个人都是理发的、自立和自我负责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 ?自我理论:自我理论实际就是人格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现象学的理论,自我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 ①经验。在以人为中心治疗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②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①对自己身份的界定,②对自我能力的认识,③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③价值的条件化: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 (3)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①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另一种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第三种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于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②心理治疗的实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四、非指导性治疗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一种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他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他认为治疗者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对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他认为只有来访者最知道他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者不过起着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促进他的转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态度最为重要。 五、非指导性治疗与指导性治疗的区别:
1.在选择权力上: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治疗目标,所以要由治疗者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利和能力。
2.在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地位上:指导性的治疗认为,治疗者是权威,拥有优越的地位,具有控制和操纵治疗过程的权力,而来访者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是“主角”,来访者拥有治疗过程的主动权。治疗者是“配角”,治疗者不会分析来访者的谈话,只是跟着来访者的感觉走,让来访者充分表达。
3.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指导性治疗重视社会的规范;非指导性治疗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状态的权利。
4.对于治疗的结果:指导性治疗注重问题的解决;非指导性治疗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来访者这个人的改变与成长。
六、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助人成长是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征。
七、以人为中心疗法治疗关系的基本特征:①治疗者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②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与混乱的心理状态。③治疗者处于一种真诚、和谐的状态之中。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既是一个真实的个人,又是一个专业的治疗者,治疗者作为一个真诚和谐的个人投入治疗过程,本身就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人生示范作用,具有治疗的功能。④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一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当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这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时,治疗的效果就会随之出现。⑤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不再从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看待对方。⑥来访者能够体会到治疗者对自己的尊重和共情。
八、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1.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治疗者适时地自我坦露,是一种真诚的表达。 2.无条件的尊重:是指治疗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对方表示温暖和接纳。无条件的尊重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尊重有以下内涵:①尊重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②尊重来访者的个体价值。③一切为了他人。尊重来访者是为了帮助他们改变那些不适应的行为,一切为了来访者的利益。④开启来访者的内部资源。⑤尊重来访者的自我决定。
3.共情: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治疗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的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②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③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知和感受。如同罗杰斯在“共情”的定义中所讲的,不能失去“有如”的本质。④共情还包括治疗者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九、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
十、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1.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2.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3.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4.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5.来访者原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十一、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的七个阶段(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来访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 第二阶段:来访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第三阶段:来访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第五阶段: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带有一些迟疑。? 第六阶段: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第七阶段:由于上一个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不再看的那么重要。
第五章 行为治疗 一、行为治疗与心理分析、来访者中心治疗并列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
二、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来访者的各种症状(异常行为或失调的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来访者逐步消除反常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 三、行为治疗的主要特点是:1.治疗的目标是改变人的行为。2. 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3. 更强调针对当前的行为、环境及事件,而不过分追究其过去的经验。
四、行为治疗的历史发展:1.1913年美心理学家J……B.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2.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首次提出“行为治疗”的术语。3.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被誉为第二势力。 五、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三部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自考《心理治疗》串讲 - 知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