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理效果依赖于渗滤液的可生化性
由于MBR主要靠生化段去除污染物,故处理效果严重依赖于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对于可生化性差的中晚期渗滤液不适用;
?
影响因素多
影响出水水质的因素较多。季节的变化、垃圾成分的变化、填埋场年限的变化、天气的变化、人为因素都会改变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对系统造成冲击负荷,进而影响的系统的出水水质。同时系统的负荷、温度、pH值、碱度、DO值、泥龄等等参数控制不当,同样会影响出水水质;
? 出水不能满足高标准要求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不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生化法是无法去除的,MBR的出水COD浓度和色度值都仍然较高,这也就决定了MBR处理渗滤液出水并不能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要想满足高标准的出水要求则需要应用去除效率更高的膜技术或其它物理方法。
4.2.4 传统的活性污泥及生物膜工艺
这里所说的传统活性污泥及生物膜工艺是指广泛应用于传统的市政污水及工业污水处理的生化工艺,生物膜法如接触氧化、生物滤池,活性污泥法如SBR、氧化沟、AO及其诸多的衍生工艺。
这些传统工艺均在市政污水及工业污水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垃圾渗滤液有其显著的特点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给传统生化工艺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应用于处理渗滤液中,在以下几方面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 针对可生化性差的渗滤液无能为力
垃圾渗滤液成份复杂,含有大量高分子难以生化降解的污染物,尤其是到填埋场
晚期,渗滤液中的易降解有机物已在垃圾堆体中消耗殆尽,生化工艺对其基本没有处理效果。
? 污泥浓度低,占地面积大
传统生化工艺污泥浓度通常控制在2-5g/L,而垃圾渗滤液虽然水量较少,但污染物浓度极高,一个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所处理的污染物总量与一个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相当,占地面积巨大,这在很多地区是很难做到的。
? 难以应对渗滤液的高浓度、高毒性,抗冲击能力差
渗滤液具有高浓度、高毒性、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均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这是在其它污水中比较少见的,传统工艺由于污泥浓度低,面积大,混合效果差,从而易对局部区域的微生物造成毒害抑制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
? 出水水质差
由于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差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冲击性,使得传统生化工艺很难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较差,也极不稳定。如想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必须设膜分离作为系统的后处理,但由于传统生化泥水分离效果较差,生化出水还需经过较复杂的预处理才能进入膜系统。
? 实际应用少,设计参数不成熟
传统生化工艺所沿用的设计参数均为市政污水的设计参数,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渗滤液处理。这些工艺曾在早期较多的应用于渗滤液处理,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因素,大部分难以正常运行,出水不达标,或根本无法启动,目前的应用案例较少。
4.2.5.厌氧工艺
厌氧工艺广泛应用于高浓度有机污水,也适用于部分垃圾渗滤液处理,通常使用
的厌氧反应器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滤池、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等。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应用厌氧工艺有如下优势:
? 能耗低,
厌氧不耗氧,只需要回流或搅拌,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0-70%,在COD浓度很高的情况下,COD总量的去除是相当可观的,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
? 可以产生二次能源
厌氧可以产沼,沼气可以再利用,用来发电或产热; ? 二次污染小
厌氧产泥量小,减少了二次污染;
渗滤液除了含有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外,还含有大量的氨氮、盐类、重金属等污染物,厌氧工艺在应用中也同样存在很多局限性:
? 过度的除碳造成反硝化困难
厌氧工艺对于除炭来说效果明显,但对氨氮没有去除率,相反还会增加氨氮的浓度,为后续的好氧除氨氮增加了负荷。对于某些类型的渗滤液,如中、晚期的填埋场渗滤液,COD浓度相对较低,氨氮浓度则很高,炭氮比对于反硝化反应来说已经失衡,如果前处理中设厌氧工艺,后续的反硝化则需要投加炭源。对于厌氧填埋工艺,由于垃圾填埋堆体和调节池本身就是厌氧反应器,在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再设置厌氧段,意义不大;
? 启动缓慢
厌氧反应器的产甲烷菌生长速度慢,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应用于渗滤液处理则表现为启动缓慢。
4.3工艺列表比较
DTRO工艺 卷式RO工艺 MBR工艺 传统活性污泥及生物膜工艺 能否直接处理渗滤液 产水水质 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回收率(产水率) 60-85% 40%-75% ≈99% (计算排泥) 抗冲击能力 影响出水水质因素 强 少 弱 由于进水条件差时不能运行,故不具可比性 对填埋场不同时期的适应性 强 由于不能直接处理渗滤液,故不具备可比性 启动时间 占地面积 可移动性 能耗 投资 很短 小 强 较低 较高 很短 小 强 低 低 较短 较小 弱 高 高 较长 大 弱 高 较高 长 大 弱 低 低 弱 弱 弱 较强 多 弱 多 ≈99% ≈100% 好 高 好 高 较好 高 较差 较高 差 不高 能 否 能 能 能 厌氧工艺 (计算排泥) (计算排泥) 弱 多
4.4 工艺选择
通过以上对各工艺的描述、对比及本项目的水质特点可以得知,DTRO和MBR工艺是渗滤液处理中较为成熟的处理工艺,本项目适宜采用流程短、占地小的物化工艺,故本方案选择DTRO作为主导处理工艺,结合浓缩液的回灌,二级DTRO完全可以达到设计排放标准。
5、工艺技术描述
5.1 总体工艺
本工艺采取两级反渗透的核心处理方式,结合浓缩液和渗滤液的回灌,确保出水达到招标文件要求的标准。
浓缩液回灌 中间储池 填埋场 调节池 提升 第一级反渗透 浓缩液储池 第二级反渗透 净水储池 净水达标排放 渗滤液处理系统整体工艺示意图
本次提供的膜处理系统由日处理水量350吨,配有3台芯式过滤器、4台高压泵、5台在线增压泵;原水储罐10m3,硫酸储罐10m3、清洗剂A储罐1m3,清洗剂C储罐1m3,阻垢剂储罐0.5m3,氢氧化钠储罐1m3,净水储罐容积10m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350吨二级DTRO技术方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