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下雨。1961年这一年,只有17天没有下过雨。它处在西风带内,长年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阴雨天气。
还有天天下雨的地方呢!如巴西的巴拉城,每天都要下几次雨。更奇怪的是,每次下雨都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当地居民有个习惯,谈论时间不用钟表或太阳,而是用雨。他们不说上午几点钟、下午几点钟,而是说第几次雨后。
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一带,每天都是蒙蒙细雨,下个不停。这儿的雨形成原因与一般不同,是由于在离巴拉那河不远的地方有个大瀑布,那里不停地刮着大风,风把水雾带到高空,凝结成雨。说来也巧,这雨老是降落在那个地方。 2.终年无雨的地方
提起少雨的地方,人们就会想起沙漠来。那里水汽少,雨水也少。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比黄金还宝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雨水最少的地方。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若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毫米。这里四周高山环绕,离海洋很远,湿空气很难到达。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
中亚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也是多沙漠的地方。那里常常有这种情况:天空在下雨,地面上见不到一滴雨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里的空气十分干燥,好不容易云层凝雨,它们还没落到地面,就在半空中被蒸发掉啦!这种“高空下雨,低空无雨”的景象,人们叫它“干雨”。 北非的哈尔夫旱谷,曾经一连有八九年没下过雨。
南美洲秘鲁和智利沿海一带,因为有寒流和从深海涌上来的冷水流的影响,又位于高山的背风带,因此,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3毫米,连年不雨也是常事。有趣的是,这里有个“观雨团”组织,可见雨是多么稀罕了。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1845年到1936年止,有91年没有下过雨,是世界的“旱极”。 沙漠地区由于干燥,至今还没有人定居下来。可是世界上却有着“不雨城”和几乎不雨的城市。
秘鲁的利马,一年平均降雨37毫米,下的都是一种蒙蒙的毛毛雨,叫“加鲁亚”。这种雨只能使大地稍稍湿润,而街道上从来不会出现一个小水洼。1949年4月,利马下了一次真正的雨,足足有一小时。人们惊慌地度过了这一次“灾难”。因为那里所有的房屋屋顶只是用来遮蔽太阳光的,不能防雨。雨的突然降临,使许多房屋的房顶都坍塌了,墙上的灰粉被冲掉,屋子里成了“游泳池”。
(选自《趣味地理》(3),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版)
第二板块 写作
雨的诉说
-----怎样写景、状物、抒情 [写作导航]
同学们: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可以来自你的心灵感悟。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
21
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范文评析一]
1、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选自《罗兰散文》,有删动)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雨
22
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范文评析二]
听雨(蒋炜弢)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春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考,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文章到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仿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当然文中对雨的描写略显单薄了一点,使内容不够不够充实,抒情言志略显牵强。 [文题集萃] 1、听雨
2、在雨中(雨中情) 3、雨天,我想起了……
4、以“雨的形成(空中有朵雨做的云)”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5、选择一个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审题思路] 第3题:
本作文题如果写人叙事,可以将叙事部分淡化处理,雨要作为主要载体出现,以雨为主的景物描写最好要贯穿全文,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机融合起来: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不要把“雨”作为一个机械的场景,像标签一样贴在故事上,所写故事与雨没有有机的联系,给人穿靴戴帽的感觉。要使雨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写人叙事淡化处理,使文章意境优美,情味深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写景要清新、淡雅;如有对话,则要简洁、隽永,写出抒情味。 第5题:
朱自清散文《春》里,就有一段写春雨的文字,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写雨中的景物,写得细腻、生动,给人感觉是一副淡雅的水墨山水,是一副很具特色的“江南春雨图”。本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季节”的“一种突出感觉”,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感觉体验。这就要学会观察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观察和感知
23
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一些联想与想象。然后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把你对景物的感觉表达出来。内容上还应该写一些人的活动,写眼前的雨景,还可以写“雨前”和“雨后”的情景。构思立意上可以以物传情,如范文一;可以观物思理,如范文二。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第二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与其他直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域更加宽广,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
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或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教学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作为“综合性学习”,这是一次活动;作为“写作”,在活动中要求写演讲稿;作为“口语交际”,每个同学都应发表演讲。演讲是活动的中心。这次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应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演讲水平和写作水平。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的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义
24
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本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3、4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次。
思考: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四、小结
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课文第6段 3、 探究练习二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