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说明

一、《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诗意,并加以表达。 补充资料: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

11

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节选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后反思: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构想:

一、这两首都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诗歌,不作多讲,而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12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第2课时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练习说明

一、《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3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三、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诗意,并加以表达。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教材说明: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 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归来

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 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 二、感受雨的诗意

(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14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橡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惶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

音乐:曲调转为低沉、略带哀怨的萧声曲。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臂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2017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474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