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涵养和维护自我的风格。 c, 建构并实现“任化”的境界。
6、子提倡的“仁”主要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孔子提倡的“仁”,一方面是从道德上提出一个标准,要求人们——至少是要求弟子们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自己本身产生力量;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应该把“仁”用之于国家的治理,用之于政策的制定。 6、司马迁的人生价值取向怎样? 司马迁的人生观也是儒道互补。
A、他人生观的主旋律是先秦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崇尚“三不朽”,要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立言而名垂后世; B、同时,司马迁又借助于道家的处世哲学,提倡谦虚退让,反对自矜功伐; C、在生死观方面,司马迁将儒家的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与道家的摄生之道、养生之道相融合,形成了更为进步的生死观:不为节操轻死,不为天年苟活,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前提,生则顽强,忍辱负重,发愤为作,死则壮烈,死得其所,视死如归。 7、孔子是怎样评述《韶》《武》这两支乐曲的?这说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艺观点? 孔子评价《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a.《韶》乐是舜时的乐曲,而舜是禅让制,所以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平和之气,而《武》乐是歌颂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乐曲,虽事属当然,但毕竟是使用武力,故而评其形式美,但其内容尚有不足。这说明孔子是强调文艺作品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b.孔子对文艺作品评价的“美”与“善”的标准是有区别的,承认在内容并不尽善的,在形式上也可以是美的,也应该予以肯定,不能轻易否定。 8、庄“道”的基本含义。
老子把“道”界定为先天地产生的“物”,以寂寥、独行为基本形态,以产生天下万物为基本功能。庄子说“道”是没有形体,可以心传而不能口授,可以心得而不能用眼睛看到,先天地而存在,不高、不深、不久、不老,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而永恒的。
9.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有何联系?(73 74) 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性善论同源。其哲学思想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端”。对“四端”加以后天的培养和扩充,便能形成仁、义、礼、智“四德”。“四德”就是孟子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范畴。
10.如何理解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死观?(177 178 196)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由儒道互补而形成,吸收儒家的“三不朽”精神和道家的摄生养身精神,一方面十分珍惜生命,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生死的意义。不为节操轻死,不为天年苟活。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前提,生则顽强,发奋为作,死则壮烈,视死如归。
11.孔子提倡的“仁”和“礼”有何联系?(38)
“仁”是从家庭血缘关系出发的有差等的爱,将家庭血亲之爱推而广之,便成为“爱人”、“泛爱众”的仁道。“礼”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是维护社会制度的工具。孔子主张纳仁入礼,“仁”和“礼”相统一,在冷冰冰的“礼”中融入“仁”的温情。
16
12.《世说新语》反映了何种时代背景?(203-205)
魏晋至刘宋时代社会动荡,皇权削弱;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儒学衰微,思想解放。这一时代王朝更迭嬗递,充满灾难动荡,政治黑暗,同时出现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一个争取精神自由,张扬个性,文章自觉,充满思辨和审美的时代。
六、文句解读(指明出处并说明大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乾卦·象辞》。
意谓天道刚健,君子效法天道,自觉地奋发向上,永不停止。 2.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出《论语·里仁》。
意谓早上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是可以的。 3、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意谓吃得饱穿得暖,安逸地居处而没有教育,就与禽兽差不多。4.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语出《庄子·齐物论》。
意谓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 5.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语出《世说新语·任诞》。
意谓痛快地饮酒,娴熟地读《离骚》,便可以称得上真名士。 6.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语出《周易·屯卦·六二》
意谓一群骑士徘徊逡巡,不是来抢劫,而是来迎亲。
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语出《论语·八佾》
意谓孔子认为《韶》乐尽美尽善,认为《武》乐尽美而未尽善。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语出《孟子·告子上》
意谓即使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9.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语出《庄子·秋水》
意谓你问‘怎么知道鱼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10.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语出《世说新语·排调》
七月七日郝隆仰卧太阳下,有人问他干嘛,回答“我在晒书”。
七.论述题:
1.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a, 对于“道”的追求与坚持。
b,用之则行,道重于君;舍之则藏,独善其身。 c, 修身律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
17
2.《世说新语》描写人物最注重什么?
a ,以世间的真实人物为中心。以人物联系事件,以事件反映社会,点染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精神。
b,以人物的特定风度为中心,以形传神,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人们的人格的觉醒。 4、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a, 严格的自我要求,“反求诸己”; b,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c, 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舍生取义; e,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世说新语》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a, 通过对比性的描写或品评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b,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或举止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c, 通过对人物形貌特征的点染烘托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d,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或暗示显露人物个性特征。 5、分述老、庄的理想社会。 (老子、庄子的原文不必引出,大意不错即可)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国家要小,
人民要少,人无欲望而又不使用器物,各美其食、其服、其居、其俗,彼此不相往来,天下太平。很显然的道理是,历史不可能倒转,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倒退,这种设想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庄子虽然也接受了老子的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但他认为最好
的社会是由无为而导致的“至德之世”,即人和社会完全回到原始状态,人与禽兽同居,无知无欲,与自然完全的和谐,人类的文明,社会的道德,生活的准则等等都可以抛弃。同样这也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他比老子走得更远。但和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是用这来批判现实,批判儒家的人生信条,批判儒家的社会准则。
6、如何观察和分析《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典雅与活俗。一方面《世说新语》语言的典雅表现为“清微简远”,意深味隽,能引导读者探询象外之意,品尝言外之旨。另一方面,《世说新语》语言的典雅往往富于个性化,能体现人物的文化心理和个性特征;从语言学上看,它接近口语,融进口语,活泼富于生气。
语言的机智与幽默。魏晋名士思想解放,感情丰富,精神自由,智慧卓越,勇于表现。在清谈的熏陶之下,他们长于思辨、善于应对,富于机智性和幽默感。刘义庆对此感同身受,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以充满机智与幽默的语言表现名士们的机智与幽默。 语言的白描与修辞。《世说新语》的白描语言简练含蓄,概括力强,准确生动,表现力强。它的修辞严格地从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文化意蕴的需要出发,形式多样,技巧娴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都运用恰当,各具特色。
7、老、庄虚静、无为的哲学观点。
18
a.老、庄都主张“虚静”,他们认为万物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都会回到起初的出发点,这就是“静”,也就是“静曰复命”,这是规律——“常”,自然发展的规律;思想上排除一切主观的因素,遵循自然规律,不以主观去干扰客观规律,就是“虚”。“虚静”是“道”的一种形态,。 b.“无为”是与“人为”相对而言,人类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人为,都不符合于“道”,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才是“无为”,天地无为而生万物,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
8、怎样认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中国读书人在政治失准、性命如悬的社会现实里,追求的具有永久魅力的人格美,它首先意味着主要地从个体自身的高度而不是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观察个体,发展个体;它同时意味着发现个体是生命价值、才智价值和仪形价值等等,并且力求实现自我的这些价值。它特别注重将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在行为模式上落实为发展和维护自我的独特风格。 9.《庄子》寓言说理的特殊风格 a,解释“三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以卮言为
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b,庄子语言的特征:超世俗的精神构成理想与现实的两端,寓真于诞,寓实于虚,寓庄于谐。
c,庄子寓言的特征:奇幻、夸张、对比、拟人。 d,浪漫色彩: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举例论述略)
10.《史记》人物传记的悲剧精神
《史记》的悲剧精神在于顽强的抗争意识,不止于悲惨,主要是悲壮。 a,顽强抗争的目的性,即具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 b,顽强抗争的坚韧性,即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c,顽强抗争的超越性,即具有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d,顽强抗争的彻底性,即悲剧人物都有毁灭性的结局。(举例论述略)
11.谈谈孟子在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看法。
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如道德的起源、作用、修养合人格要求等,在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孟子的道德起源论于性善论是同源的,认为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道德的完善还需要后天的教化和个人的努力。
孟子多次提出教化对培养、完善人的道德的重要作用,就是兴办教育,同时也强调环境对个人思想品行形成的重要作用,还非常重视后天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所起的完善作用。“四德”虽是人与生具有的,但只有主动追求才能得到。
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反求诸己”,这是对一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孟子提倡一个人做一切事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反躬自责,这样就必然“身正”,“身正”才能道德完善,必然“天下归之”。孟子提倡的“反求诸己”将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万物皆备于我”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19
孟子还提倡专心致志和通过艰苦磨练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2.《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a,人物传记主题明确,无论单传、合传、类传,一篇一个主题; b,选材精当,剪裁合理,围绕提炼出来的主题选材剪裁; c,刻画详情细节,采用合理虚构,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 d,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细节刻画相结合; e,对比反衬,以突出人物个性;
f,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个性。(举例论证从略)
更多课程资料请到大学课程网www.0206.cc学习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华文化典籍》练习题库参考答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