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纪传体、传记文学 39、南朝、刘义庆、刘宋 40.十翼
41.美、善、中和 42.王道、仁政 43.南宋、黄善夫本 44. 儒家、道家 45.唐、孔颖达 46.仁、礼
47.王道仁政,性善论 48.现实生存,精神状态 49.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选择题. 1.D 2.C
3.A、C 4.A 5. C 6.B
7. A、B、D 8. C
9. A、B、C 10. D
11. A、C、D 12. D
13. A、B、C 14. A、C、D 15. A、C 16. A 17. B 18. C 19. D 20. B
21、A B D 22、A B C 23、A B C D 24、 B 25、C 26、B 27、C 28、A、C
11
29、A、B 30、A、C 31、B 32、B 33、A 34、D 35、B 36、D 37、D 38、B
39、 A B C 40、A B
41. A B C D 42. A B C D 43. A C D 44. D
45. A B C 46. A B C 47. A
48. A B C D 49. A B C 50. B C D
三、下列语句是否正确,请在正确者后面的括号里打√: 1.《论语》中“仁”的含义虽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含义是道德标准,是把事亲的亲情之爱,推而广之,推恩而爱人。 (√) 2.《四书集注》是唐代经学的代表作。 (×) 3.《世说新语》是一部谈玄的理论著作。 (×)
4.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门人的学生,因而这一分支被称为“思孟学派”。 (√)
5.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 (×)
6.在文艺上,孔子追求的境界是真善美。 (×) 7.《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核心,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形式的史书。 (√) 8.《世说新语》在虚构的基础上刻画出了一系列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 (×)
9.老子把“道”界定为先天而产生的“物”,以寂寥、独行为基本形态,以产生天下万物为基本功能。 (√)
12
10.孔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对后世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
四.词语解释: 3.宗法制:
将血缘关系与政治纽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十分庞大而又上下等级系统化的政权机构。 4.王道
王道是针对霸道而言的,王道就是为王之道,就是以德平天下之道,反对使用物理,而以仁、德使天下归服。天下统一之后,更应该以仁、德使人人向善,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3.“四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每个人先天就具有这四种善端,人只要注意发挥这四个善端,就会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这四种品德又称之为“四德”。 4.“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三种史书,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5.“史记五体”
《史记》共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称为“史记五体”。本纪记帝王,表是国家大事记,书是文化、经济诸项分类史,世家记诸侯,列传记帝王、诸侯以外的名人,明确分工,彼此互补,构成一个记史的完整的系统。 6、儒
那些专门从事礼仪工作的人员是最初的“儒”。章太炎将“儒”概括为三类,一是达名为儒,即术士,而是类名为儒,即懂得礼乐射御书数,并以此传授弟子的人,三是私名为儒,即我们所说的儒家。 8、道
从总体上说,孔子注重的是与“天道”相对而言的“人道”,是仁、礼、德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是政治、道德、伦理上的道 9、经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六本教材,即《易》、《诗》、《书》、《春秋》、《礼》、《乐》,称为“六经”。后《乐经》失传,只剩下五部,称为“五经”。 9.《尚书》
《尚书》最早称为《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全书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基本内容都是帝王将相的文告和讲话记录,是一部应用文的汇编,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各种实用文体。 10.卮言
是庄子概括的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的“三言”之一,是合于自然的无心之言,是从庄子本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11、“礼有五经”(即“五礼”)
商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经”即“五礼”:祭祀为吉礼,冠、婚为嘉礼,宾客为宾礼,军旅为军礼,丧葬
13
为丧礼。 13、身
修身是由孔子提出的人格内在要求之一,就是通过准确的辨析和判断,将儒家之道中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的本能要求。 13、“士”
伴随着春秋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的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阶级,靠知识吃饭,常常依附于某一个阶级或阶层,为他们服务。 14、“三家注”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和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及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合称为“三家注”,为《史记》文本解毒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15、三玄 魏晋时期,玄学认为《周易》、《老子》、《庄子》三部著作最为重要,称为“三玄”。 18、经
指儒家的六部经典,即《周易》(或《易》、《易经》)、《尚书》(或《书》、《书经》)、《诗经》(或《诗》)、《礼》(或《礼经》)、《春秋》(或《春秋经》)、《乐》(或《乐经》)。 19、礼入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范要求,就可以达到天下安定的目的,说具体一些,从自身作起,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8、“万物齐同”
庄子此语是说万物的形态各异,而本质上是同一的,万物表象的差异不能掩盖其同一的本质。因为“道”化生万物,万物都有“道”,用自然的目光看待外部世界和人自身,世界就应该是一个混合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9、“反诸求己”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是自我反省,而自省则是通过“反诸求己”,提倡一个人做一切事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反躬自省,这样就必然身正。 20、清谈
魏晋时期的一种学术研讨和智力游戏,并形成社会风气。辨析名理,标榜虚玄,最能展示读书人的胸襟学识、智慧和情趣。 21.兴观群怨说
孔子认为《诗》具有社会功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用来抒发情感,观察事物,交结朋友,抨击时政。 22.性善论
孟子的哲学观念,认为人类天赋善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德”的萌芽 23.重言
是庄子概括的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的“三言”之一,是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主要时借先哲时贤之名,用他们的名义说自己的话,以求阻止天下混淆的言辞。 24.《论六家要旨》 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谈,即司马迁之父的一篇重要学术论文,文中精辟阐述了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六家的基本思想,对前五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惟独对道家推崇备至,试图以道家融合诸家。其推崇、肯定与批判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尚简绌繁,贵卑忌深,其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司马迁。
14
25.五伦
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平列的,重点在君臣、父子这两种关系上。 26.文质彬彬
本意是指君子的风度必须朴实和文雅配合适当,作为文艺观,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有机的统一。 27.四德四端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德,而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四端。认为四端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善性,是四德的萌芽,加以后天的培养和扩充,就能够成为四德。 28.小国寡民
语出《老子》第八十章,是老子理想的社会模式。设想国小而民少,废弃一切能够启迪人们智慧和竞争的事物,回到结绳而用的原始状态,安于现状,互不往来,以至社会太平无事。 29.知言
由孟子提出,就是在论辩时一眼就能看出对方言论的错误所在。一方面要识破对国家政事有害的,另一方面,只有做到“知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0.魏晋风度
魏晋时人在社会动荡,皇权削弱,儒学衰微,思想解放背景下的特殊表现,诸如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等,表现出内在的智慧,超越的精神,脱俗的言行,高雅的风韵。
五.简答题
1. 《史记》政治思想上的儒道互补的大体内容是什么? a , 吸取儒家的“大一统”精神。
b,排斥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维护进步统一。 c,政治方略推崇无为而治,摒弃繁文缛礼。 d,崇尚儒道德政,抨击严刑峻法。
2. 《世说新语》刘注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a, 补充史料,发明大意,为原书增色。 b,考订异说,纠驳原文,作原书功臣。 c, 巧列材料,文注互见,深得“客主映发”之妙。 d,巧为剪裁,先后互见,深得前后辉映之妙。 e, 详疏典实,略释词语,表现出务实精神。 3、简述《史记》的史学价值
a, 司马迁总结先秦史家的体例,创立纪传体,成为全部封建正史的正宗体例,在中国历史编纂学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开创意义。这一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将历史看作是人类活动的演变,人神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b, 求实精神。司马迁恪守历史的真实而秉笔直书,既表达了主观爱憎,又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批判,包括汉代的最高统治者。 c,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 4.《世说新语》描写人物的意义。
a, 发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才智的价值,仪形的价值等)。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华文化典籍》练习题库参考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