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引起读者短暂的关注,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将写作重点放在如何引起读者深度思考这一方面上,而不是不厌其烦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暴露以试图哗众取宠。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后便会发现,其实这正是余华一贯冷静叙事的表现方式。
1.苦难是人生的宿命
“死亡”,从创作初期到如今一直都是余华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贯穿余华文学创作的始终,也是余华展现现实世界中人性的阴暗面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黑暗现象所使用的重要创作方法。余华《第七天》中对死亡的叙述一个接着一个,完全不给读者喘息的机会和消化的时间。车祸现场的惨不忍睹、房屋拆迁背后的暴力执法和官官相护、一时冲动的自杀和众人围观的冷漠等。如果说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面对身边亲人的死亡是一个连着一个的传染性死亡,至少余华还给福贵留了一点时间去面对、去接受,那么《第七天》中如此密集的连续性死亡则使人透不过气来。“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脱的宿命,不论你是富甲一方的上层社会成功人士,还是食不果腹的底层社会普通大众,到了一定的年龄和时机,“死亡”就是你最后的归宿。而在余华看来,苦难与死亡一样,是人生无法逃脱的宿命。然而余华在《第七天》中的死亡叙事并不是简单的热点事件堆砌亦或是单一的死亡事件罗列,而是他对当下现实社会中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同情与对现实世界中人性的阴暗面的抨击,更是余华对苦难这一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宿命的追问与思考。
余华是天生的作家,当他写下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就以其与众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手段等引起文学界的轰动,处女作之后的其他作品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学视野真实地表达了世界的真善美与丑陋罪恶。余华曾经说过:“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就如长篇小说《第七天》,这种真实在作者余华笔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与美好桃源世界完全相反的充满暴力、欺骗的罪恶世界,人性某个方面被隐藏得极深的丑陋与罪恶被余华批判得体无完肤,世人都陷在自我与社会的苦难之中久久无法自拔,苦难是我们每个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它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液当中。
2.苦难源于人类自身的欲望
骄傲、狂妄都是人所具有的缺点,但算不上是最大的缺点。所谓最大的缺点,是造成我们人本身最大痛苦的根本原因,它也是指人类痛苦的来源,即人类自身的欲望。嗔、痴、贪这三样,是人类共通共有的所有缺点的汇总。这仅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其它动物是没有的。我们说某些猛兽(如凶猛的肉食性动物)贪婪,其实并不正确。它们捕杀其它动物只是为了生存,实际上他们并不滥杀,足够他们食用的就行了,一旦吃饱,就是小动物们跟它面对面地走过,它都没兴趣多瞅一眼,只管眯眼大睡。可人类就不行,拥有多少都不满足。嗔、痴这两样更是如此。嗔的本义是发怒、生气。痴乃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之意。人是思想性复杂的动物,发怒与生气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旦感到不如意或与自己的设想有差距时,人就会变得不接受现实情况,随即产生不适应现象而表现出来。发怒与生气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痛苦,但仔细想一想,引起这个过程的原因就真的值得我们去发怒与生气么?恐怕都不是,很多时候都是人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或是觉得丢了面子而下不来台,或是与别人的观点有出入等等。如此一来,人类自身的欲望就导致了人类觉得自己总是在受苦,觉得自己身上背负了比别人更多的苦难。
苦难在余华看来,并不是单一直接的,而是具有双重涵义,即它不仅表现在人物在真实世界遭遇的肉体和生存的苦难,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物内心深处的灵魂苦难,它源于人类自身的欲望。到了九十年代之后,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更多的是对人物内心深处灵魂苦难的延伸和展现,体现为一种人生终极的生命悲剧和直面的生存困境。在苦难的两种涵义中,第一种生存苦难主要在《活着》中得到具体体现,而第二种灵魂苦难则主要以《第七天》为代表。
3.苦难普存于人世之间
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随着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改变,对于作家余华来说也是如此。到了九十年代之后,由于时间的推移与自我经历的不同,余华以往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开始慢慢改变,他逐渐抛弃曾经那种“伤痕即景”的
苦难描写方式,转而将文学视角更多地放在普通百姓身上,用心体会他们的苦难,用笔写下他们的伟大。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余华的作品:“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第七天》中的普通百姓和普世大众,只有像他们这样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懂得什么叫苦难、什么是人生的本质。余华通过对这些社会最底层人民生活直接客观的描写与展示,向人们传达社会经久不衰的苦难主题。
余华在《第七天》中有大量对底层百姓生活环境和生存艰难性的描写与表现,这一切都是作者余华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与思考。这使得《第七天》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这种关怀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一特定群体的,而是面向全人类的。《第七天》将作者的视觉延伸到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底层社会小人物的心酸与凄楚,在小说中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普通而渺小的自己。苦难普存于人世之间,现实中又无处不隐含着荒诞,余华以荒诞的方式揭示苦难,对现实社会的黑暗作出深刻的讽刺。
(二)苦难中的温情
1. 亲情之爱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在自己的作品《禽兽》最后的结尾一位母亲亲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在自己面前死去时内心的感受:“死去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而余华的《第七天》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川端康成叙事手法的影响,例如主人公杨飞的死亡在某个方面来说是一种结束,他活着的时候在人间所受的所有苦难在死亡的那一刻便已经结束,在他来到“死无葬身之地”时一切又掀开一个新的篇章。余华的《第七天》中在某个方面看来深受川端康成叙事手法的影响,即在作者创造的小说世界中没有生存与死亡之间没有阻碍,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善良与罪恶之间没有距离,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区别。川端康成和余华两位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善美使得他们创作作品时同样没有边界,一同在作品中表现亲情之爱,因此绝望与温暖、生存与死亡这所有的一切与亲情可以同时出现在作品中,两者并不冲突,相反却有一种极致的美。
余华曾经说过:“我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我写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想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余华对苦难的描写不再像早期的小说《活着》里那样使福贵面对身边亲人的死亡是一个连着一个的传染性死亡,读者为福贵揪心和难过,但最悲哀的是却无能为力去改变这一切。在《第七天》里,余华在如此密集使人透不过气来的连续性死亡背后透露出温暖与希望,使读者看到了一丝光明与未来。在现实世界和亡者世界两个截然不同却又互为镜像的世界里,余华塑造了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死无葬身之地”,在这里,不再有忧愁不再有烦恼,这里因为父爱的滋润而变得愈加美好。余华极尽笔墨向读者展现亡者世界里的亲情和温暖。
2. 情人之爱
鲁迅曾经这样说过:“人道主义的爱,应该是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余华曾经被广泛认可为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和继承人,而余华本人不仅同意这一点并且还说过,如果他只能选择一个中国作家做朋友,鲁迅是他不二的选择。因为余华认为只有鲁迅能和他的内心想法真正契合,这不仅体现在他勇于直面现实的坚强与果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对普世大众忧患命运的人道主义关怀。
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生动地上演了父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等各种人间大爱,表达了小说之中爱的主题。在《第七天》中余华不惜一切笔墨讽刺现实世界的种种黑暗与不公,通过主人公杨飞的回忆将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最大程度地暴露给读者看,但是所有的苦难中或多或少必然带着一些令人觉得温暖的部分。即使苦难过于残酷,令人绝望,但是命运总会让其显现难得的温情成分,例如鼠妹与男朋友伍超的爱情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爱情观,他们经济贫穷但内心富有,他们的爱情艰难却诚挚,还有生前势不两立的张刚和李姓男子在死后不计前嫌成为知心好友。他们的种种行为并非是一味地叙述苦难,而是向我们展现最真实、最本质的现实。在上帝遗忘他们的时候,,爱是他们坚持的唯一动力,更是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
3. 亡者世界的“和谐”之爱
余华在创作作品《第七天》时并不是使用形而上学的哲学观,而是在叙述中巧用辩证法,表现亡者世界的“和谐”之爱:谭家鑫死后将小饭店重新开张,死去的亡灵们都快乐地享受着美食并批判生前现实世界的食品安全问题,谭家鑫说“死无葬身之地”不同于现实世界,这里没有只会互相推卸责任的有关部门,更没有官员们利用手中职权强取豪夺百姓财富的事件。谭家鑫所说的这些事实原本应该令我们感觉愤怒和悲伤,但是他却用一种喜剧、俏皮的方式表现亡者世界的“和谐”之爱,这也是余华在《第七天》中叙述手法的最大特色。
三、《第七天》苦难意识背后的深度思考
回忆式的叙事角度是余华在创作小说时常用到的叙事手法,例如在《活着》中福贵对于过去的回忆是我们了解故事发生过程的方式,《在细雨中呼喊》更被誉为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而在《第七天》中,余华仍然延续了自己最为擅长的叙事手法,即用回忆展开叙事。《第七天》利用死者杨飞回忆生前所见所闻作为叙事手法,余华以杨飞回忆生前所经历的抗议暴力拆迁、身患绝症的父亲和妻子离去等种种情景作为线索向我们娓娓道来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不管是余华早期小说《活着》还是最新小说《第七天》,苦难是余华小说一贯的重要主题之一,但苦难却不是余华写作的最终目的,余华并不是想要通过小说向广大读者展现过多社会的黑暗与底层人民的苦难,在苦难的大力描写背后隐藏着余华的良苦用心,即透过苦难表达对新秩序的强烈渴望以及表现苦难背后的温暖心灵,显示出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现实世界生存困境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对新秩序的强烈渴望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