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 言 .............................................................. 3 一、绪论 ............................................................ 3 (一)《第七天》内容简介 ............................................. 3 (二)作品研究综述 .................................................. 4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 5 二、《第七天》中的苦难意识 ........................................... 5 (一)苦难产生的渊源 ................................................ 5
1. 苦难是人生的宿命 ............................................. 6 2. 苦难源于人类自身的欲望 ....................................... 7 3. 苦难普存于人世之间 ........................................... 7 (二)苦难中的温情 .................................................. 8
1. 亲情之爱 ..................................................... 8 2. 情人之爱 ..................................................... 9 3. 亡者世界的“和谐”之爱 ...................................... 10 三、《第七天》苦难意识背后的深度思考 ................................ 10 (一)对新秩序的强烈渴望 ........................................... 10 (二)苦难背后的温暖心灵 ........................................... 11
结语 ............................................................... 12 致 谢 .............................................................. 13 参考文献 ........................................................... 13
摘要
当代作家余华不同于其他“先锋”派作家,对苦难的深度挖掘一直是他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而在他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余华同样对苦难这一意识进行了入木三分地描述和刻画。与以往小说创作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时建构了两个平行发展的世界,即“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而余华表现苦难方式的变化也从另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其文学思想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本文以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重点突出《第七天》的内容简介和叙事成就,并提出我们必须着重解读从《第七天》中表现出的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及其各类相关的问题和对策,从对比中反思如何更好地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理论参考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余华小说健康稳步的发展。
关键词
余华小说;第七天;苦难意识
引言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其早期的“先锋小说”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现实一种》等小说到后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等作品,余华都坚持在自己大部分作品中向读者阐释自己的苦难主题,即使在其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余华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
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余华对苦难的叙述随着时间、年龄和人生阅历的改变也随之改变。例如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这类“先锋小说”作品中,余华采取的是“暴力描写”这类文学叙述方式,而到了《许三观卖血记》等这类长篇小说中,余华用温情叙述取代之前的暴力叙述方式,以各种方式来淡化和稀释作品中的苦难给人的痛苦和绝望。然而到了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余华则采取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阐述他对苦难的独到见解,即同时构建“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两个互相照应的世界。
一、绪论
(一)《第七天》内容简介
余华在接受作者采访时曾说:“从我写长篇小说开始,我就一直在写人的疼痛和一个国家的疼痛。”余华借《第七天》中所构建的两个虚构世界抒写自我感受和内心情感,表现真实生活的无奈和痛苦,使读者从中产生强烈共鸣。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无依无靠、到处游荡的亡灵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叫做杨飞,死于一场意外事故,因其没有墓地安葬故而四处游荡。在他游荡 的过程中,他开始回忆生前经历的所有事情并逐渐对其他同行者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
从故事发生的“第一天”开始,余华就通过故事主人公和亲身经历者杨飞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将杨飞回忆里的场景一一重现,并以一定的方式讽刺当今社会的种种黑暗:公款吃喝、警民冲突和官员瞒报死亡人数等各种事件。郑小敏
的父母在强拆事件中因暴力拆迁者不合法行为导致意外死亡,女儿郑小敏在强拆房屋废墟中翘首以盼父母的归来,但她不知道的是父母已经再也不可能回来了;刘梅无意中发现男朋友伍超送自己的只是一把山寨手机而吵着要自杀时,众多网友非但不劝她爱惜生命,反而“热心”地告诉她每种自杀方式的优劣与可行性如何,而当她真的选择跳楼结束生命时,周围的小摊小贩们没有忙着劝她,而是忙着利用围观人群大赚一笔。所有这些事件无不是在极力讽刺当今社会的种种冷漠与无情。通过杨飞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亡灵们死前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但这并不代表死后的世界就如世外桃源:殡仪馆里如现实世界里一般等级分明,各种划分社会级别的制度十分严苛,死前有各种额外优待的有钱人死后仍有各种特殊优惠,而死前贫穷被看不起的普通人死后仍被各种怠慢,更有甚者,死前买不起墓地,死后连基本火化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去“死无葬身之地”。
不止在《活着》中,余华绝大多数作品中都将作者一贯冷静的叙事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第七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余华借已经死去的人的眼睛这一独特视角来看待世间事,因为死者与活着的人不同,他们没有情感,没有喜怒哀乐,这样可以避免在叙事时受到主观色彩的影响,使作者的叙述更加冷静和客观。例如在《第七天》中,市长的种种不作为和为了自保推卸商场起火自己应付的责任等各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等许多相关事例,余华在叙述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担忧,更没有丝毫批判和指责,仿佛自己只是个旁观者,文中所发生的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由此可见作者冷静的叙事态度。
(二)作品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对余华《第七天》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该小说体现的荒诞与真实与从《活着》到《第七天》看余华长篇小说的创作转变。王兴文《被荒诞美学遮蔽的杂闻汇编——评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主要研究了《第七天》的荒诞性以及荒诞背后所体现的真实,王珍珍的《荒诞中的生存追问——从余华《第七天》对社会新闻的借用谈起》则梳理了《第七天》中荒诞背后的深度思考与生存追求,并由此评价余华其他小说的荒诞与真实的对比。还有第二类
研究工作则主要是集中在从余华早期小说《活着》到最新的小说《第七天》这几部作品中看近几年余华小说中例如叙事转型与作者本人主体精神的成长等方面评价其创作转变。而国外对余华《第七天》研究资料则较少,因此在此不多加举例。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发现,现阶段对于余华《第七天》的研究角度大部分集中在对该作品的荒诞与真实、叙事手法和语言艺术的解读,一些作家关注到了余华从《活着》到《第七天》创作风格的转型,例如赵勇《荒诞的处境与不那么荒诞的文学——“日常与荒诞”之我见》和张晓峰《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但仍缺少对余华《第七天》中体现的苦难意识做出更为细致的研究论述。
本论题主要从余华《第七天》中所体现的苦难意识这一方面来解读该小说和挖掘余华的审美追求,有益于更准确地认识余华,也可以余华的创作转变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并有利于通过《第七天》揭露当今社会真实现状和表达对新秩序的强烈渴望。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文献法,查阅了大量有关的文献,期刊论文等等资料。第二种:实践法,通过各种实践操作,体会其深刻内涵。第三种:分析法,通过对余华有关小说各方面的分析,了解并掌握其苦难意识的特点及深刻哲理。
二、《第七天》中的苦难意识
(一)苦难产生的渊源
在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作者余华借用大量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这也是该小说迄今为止最令人争议的地方。批判者认为余华只不过是在大量堆砌事实,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