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货币均衡的基本标志是( AD )。
A.商品市场上物价稳定 B.商品市场上供给稳定
c.商品市场上需求稳定 D.金融市场上利率稳定 E.金融市场上价格稳定 10、下列各项中可作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是( BD )。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超额准备金 E.税率 11、选取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主要标准是( ACD )。 A.可测性 B.波动性 C.可控性 D.相关性 E.被动性 12、下列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 ABE )。 A.消费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窗口指导 D.道义劝告 E.优惠利率
13、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协议草案,其三大要素是( BCE )。 A.增加盈利 B.资本充足率
C.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 D.事后救援 E.市场纪律 14、下列属于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的有( ABCDE )。 A.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B.依法监管原则
C.“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D.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原则 E.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15、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DE )。 A.政府提高货币化程度 B.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 C.政府推行全方位金融改革
D.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干预和管制 E.政府允许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 五、分析思考题
1、选取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指标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或兼备三个基本要求:①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②可控性,指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③相关性,指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2、何谓货币政策时滞?它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
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理论上内部时滞可分为两个阶段: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影响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根据期初的预测值来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考察 货币政策效应时,还必须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此外,非金融部门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效果也有抵消作用,其他外来因素、体制因素、政治因素等也对货币政策效应有一定的影响,中央银行在政策制定的操作过程中应予以统一考虑。 3、何谓经济货币化?它对一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由于经济货币化的差别既表明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体现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职能发挥状况的优劣,货币化程度高,意味着社会产品均成为商品,其价值均通过货币来表现与衡量,商品和劳务均以货币为尺度进行分配,货币的作用范围大,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反则反之。因此,经济货币化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运作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占主导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中,各种产品成为商品需要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去衡量各自的价值,表现为不同的价格,以便顺利地进入流通;商品流通需要以货币为媒介才能打破实物交换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的限制,从而形成大流通、大市场;所有商品和劳务都在市场上用货币进行购买,可以扩大价格的覆盖面和作用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促进及调节作用;货币作用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货币形式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或宏观调节。因此,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是促进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一般可以作四种组合:财政、货币“双松”;财政、货币“双紧”;“紧”货币、“松”财政;“紧”财政、“松”货币。“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紧”财政,使政府的支出和投资直接减少;“松”货币,使公众能够以较多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金,并使因增税而导致的收入减少得到补偿,其结果是调整了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投资结构。“松”财政,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支出和投资;“紧”货币,使企业和公众的借贷数额减少和借贷成本增加,其结果是企业投资和居民的一般性投资减少。在总量失衡的情况下,微量调整,一般单独使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见效快,但长期调整还要靠财政政策。在总量失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一般同时使用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即“双松”或“双紧”。在经济萧条后期,为刺激生产和投资,启动闲置的生产能力,一般实行“双松”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经济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一般采取“双紧”政策。在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调并存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采用先调总量,后调结构的办法, 即在放松或紧缩总量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经济在稳定中恢复均衡。
附:结合我国实际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和同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两大政策在我国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合,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这种平衡不仅要求在总量上实现供求平衡,而且要求在结构上也达到供求平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量和结构的平衡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二者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一般说来,货币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在总量平衡方面,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在结构协调上,二者需要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不单纯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快或产值增长有多高,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成功与否也应以此为标准,不能片面地以速度或产值的高低来衡量两大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科学地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高超的调节艺术。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哪一种组合方式,取决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透彻分析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1998年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解决总量问题的政策搭配典范。2003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变为适度从紧;2004年底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机调整。
第四,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5、如何概括现代经济中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述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
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二)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2)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金融发展的条件也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阶段。
(三)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实现的:(1)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2)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促进储蓄。(3)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节约交易成本。(4)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作贡献。
(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1)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2)因金融业经营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不仅导致金融业的危机,而且将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3)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血肉联系。
(五)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年电大货币银行学形成性考核册1-(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