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人类的教育形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说明: 从纵向上看,有:(1)原始教育现象(2)古代教育现象(3)近代教育现象(4)现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上看,其形式有:(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初步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西方古代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其特征:
(1)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3) 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4) 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荀况弟子李斯、韩非所著《荀子》一书中的《劝学篇》,唐代韩愈的《师说》,宋代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清代颜之推的《存学篇》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 西方古代教育学的萌芽
在西方,教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影响 供选择题用)
(1)斯巴达式的教育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 (2)柏拉图的《理想国》,
(3)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又名为《论演说家的培养》提出三个阶段:摹仿、理论、练习)【西方教育专著第一部】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5)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其教育思想:泛智教育思想。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等等。 在西方教育学发展过程中, (6)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其思想:主知主义思想
(7)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可以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民主思想),他的“儿童中心”,是实用主义教育的表现,也影响了陶行知。
但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始于英国哲学家培根.
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把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学的基础”和“一般教育学”(方法论)以及教育技能(教育学的特殊方面)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之父”。他提出的“ 四段教学法”(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五段)影响至今。
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中国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
1、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方针 (2)职业教育思想(代表人:黄炎培) (3)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晏阳初)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受杜威“儿童中心”的影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5)“三个面向”
1.面向现代化2.面向世界3.“面向未来” (6)素质教育思想
1、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2、实质:实质在于是一种导向思想
3、核心和重点: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
第2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溯源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二、教育的定义
?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 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 “德育”是同义词。 三 、教育的本质 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单因素论者认为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或者生产力、或者文化。
2.多因素论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多质、多层次的,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能将某一种属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
3.特殊范畴论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或者社会化、或者生长、或者生活等范畴。
4.教育本质矛盾论者认为教育是各要素对立统一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解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四、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学习者
学习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并以自身的发展需求参与教育过程的人。
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二)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任何人。
狭义的教育者,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主要特征 1.主体性 2.目的性 3.社会性
(三)教育影响 它不是自在的存在物 它有两类:
一是有形的客体(如作为特殊文化形态的介入教育过程的教育资料); 一是无形的客体(如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教育影响主要包括:
1.教育目的;2.教育内容;3.教育方法;4.教育手段;5.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环境
一、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 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二)心理起源论(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
(三)劳动起源论(马克思, 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古代教育在发展过程的特点
? 第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 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 第四,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死记硬背
(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古代教育都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现代教育特点
?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 3.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 4. 教育的世俗化;
? 5.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执教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跟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影响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影响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影响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影响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影响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也直接受制于社会的阶级政治制度。) (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指与自然物相区别、人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人的精神、态度、意识、价值、意义等。 1.文化知识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2.人口波动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3.人口结构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4.人口流动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5.人口分布对教育有一定影响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选择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4.更新和创造文化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素质 3.改善人口结构 4.促进人口流动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2、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组织形式、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滞后性、超前性)
第四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教育因素
4.个体主观能动性
? 遗传是指个体先天的生理解剖特征,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物质基础) ? 环境是指个体置身其中的外部世界,是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 ?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个体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
?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个体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努力,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在因素)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与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策略:既要注意稳定性,掌握每一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考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又要注意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青少年较快地发展。)
3.不均衡性 (教育策略:抓住关键期,适时施教; 生理方面:发育高峰——第一年;青春期; 心理方面:最佳期和关键期。 ) 4.个别差异性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师生关系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育学复习资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