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学设计 - 图文(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个性化教案 科学概念: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第二单元 热 第五课 金属热胀冷缩吗 教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难点 教学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准备 资料。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教学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过程 4、交流现象。 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反 思 重 建 26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个性化教案 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第二单元 热 第六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难点 教学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准备 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教学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过程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热 反 思 重 建

27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个性化教案 科学概念: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第二单元 热 第七课 传热比赛 教学【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重点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难点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 准备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一、 引入: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教学识。) 过程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 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 (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 反思 重建

28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课题 教 学 目 标 第二单元 热 第八课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个性化教案 科学概念: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教学【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重点【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难点 教学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准备 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 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 教学(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 过程 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6、交流实验结果。 三、 做一个保温杯 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 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 反 思 重 建

29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个性化教案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第一课 时间在流逝 教学【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重点【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难点 教学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准备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教学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过程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反 思 重 建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科学(教科版)教学设计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学设计 - 图文(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624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