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养态度和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教养态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或冷漠型、民主型。如果家长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就很容易显示出独立、积极、友好及稳定的情绪。相反,则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家长双方共同关注,给孩子创造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
3、社会生活环境
学前儿童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环境中和各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口密集是都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单元房或高层住宅使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幼儿的活动空间明显缩小了。调查表明,高层住宅中的儿童至少有40%以上的人减少了户外活动,长期生活在单元楼房内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
电视在现代家庭中已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电视使幼儿知识量、信息量剧增,视野空前拓宽,并可从中学到亲社会行为,但看电视也给孩子的行为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主动交流,容易产生孤独、沉默、退缩、自私等不良行为。电视看得过多,与小伙伴之间交往的机会和能力也随之减少,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自我中心几乎成了通病。观看的电视节目若无人指导,不加选择,也会使孩子从中学到侵犯性行为。有研究表明,暴力电视看得多的儿童变得更有攻击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物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心理因素来实现,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2、如何理解挫折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有哪些?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