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自身原因
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是非善恶的理解非常直观和肤浅,因此,常常需要通过告状来让大人们帮助评判一些人或事,从而确定自己的判断;也有的幼儿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承认,就会经常说:“老师,XXX吃饭时说话,我就没有说。”、“老师,XX抢别人的东西”这样的话,这类幼儿向老师告状只是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部分幼儿因为嫉妒同伴而讨厌对方,向老师告发的,但这种性质的告状只是少数,因为幼儿的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嫉妒等并不会持续很久;还有一部分幼儿为了维护班级常规秩序,当他们发现某些幼儿的行为与老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就会向老师告状。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通过在幼儿园的细心观察,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经常会听到:“老师,某某又说话了。”这样的话。这反映出来一些幼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为了让幼儿有秩序的进行活动,将孩子们管得太“死”,因为怕麻烦,很多事情不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师产生的影响。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有些幼师仍然认为温顺、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那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又调皮捣蛋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稍有“越轨”的行为便会立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在如何看待子女的问题上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好好接受教育,长大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对幼儿合作、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等思想品德的培养,缺少责任心。
由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平时有什么需求家人们也都尽量满足,这使部分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且任性而为、不懂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导致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出现行为问题,从而引发告状。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不自觉的模仿身边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电视节目和动漫、游戏中的场景。幼儿看后就会模仿动漫中人物的行为,长时间的影响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幼儿在追逐打闹的过程中发生摩擦,由此引发告状行为。
四 、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多种多样,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也很常见,但幼儿告状也并不都是不好的行为,它也有积极的表现:这正是他们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幼儿之所以会发生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对行为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幼儿道德判断和对事物评价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老师千万不要觉得不耐烦,粗暴对待,一定要认真听幼儿把话说完,微笑面对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坚持这样做下去,幼儿会变得更自信、更勇敢,也会更加地信任和尊敬老师。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多数情况下,幼儿向老师告状,只是希望从老师这里寻求帮助和保护,或者得到认可。如果教师不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只是应对一句“老师知道了”的话,就会导致幼儿的是非观混乱,还会挫伤孩子的正义感,甚至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将不利于教师日常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既不能置之不理,一概而论,又不能一味支持、鼓励。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每种事件情况不同的分析,区别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1)在处理幼儿试探型告状行为时,教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答复,明确表明教师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初步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案例1:在一次午休起床后的间隙,我忙着帮小朋友整理衣服和床铺的时候,中班幼儿齐长晟跑来跟我说:“老师,孙佳瑶在玩水呢。”我当时正忙,就回了句
4
“老师知道了。”可当我整理完床铺,到盥洗室一看,刚刚还向我告状的齐长晟居然和孙佳瑶一起在玩水,并且他俩玩得很开心。
指导策略:上述案例中齐长晟这名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就是对规则的一种试探。他向老师告状,就是想知道老师对“孙佳瑶玩水”这一事件的态度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显然,我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导致了他俩都去玩水的情况。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过去及时制止孙佳瑶的行为,那么齐长晟就会明白老师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他也就不会和孙佳瑶一起去玩水了。
(2)在面对幼儿为了打抱不平或维护班级秩序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对积极维护秩序和伸张正义的幼儿提出表扬,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
案例2:在上一堂美术课时,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画画,下面的小胖和小刚偷偷的在桌子底下玩雪花片,这时,天天看见了,就对他俩说:“老师说上课不许玩玩具”,结果小胖和小刚对天天的话置之不理,继续玩,还骂天天多管闲事,于是,委屈的天天就跑来找老师告状:“老师,他们俩上课玩玩具,我说了,他们不听,还骂我。”
指导策略:在此案例中,天天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而向老师告状,说明他已经对老师平时教导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道德体验。他想通过告状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教师应当首先表扬天天努力维护课堂秩序的行为,再对小胖和小刚在上课时玩玩具的行为提出批评,并教导他们遵守课堂秩序,同时安抚天天的激动情绪。
(3)处理为了逃避责任或害怕受到批评而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犯错的幼儿及时认识和承认错误,该惩罚的应给予适当的惩罚,并教导推卸责任的孩子,学会勇于承担,不要试图逃避责任或推卸责任。
案例3:课间休息时,小朋友们自由玩耍,突然,琳琳被后面跑得太急的康康不小心给撞倒了,琳琳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师闻声赶到,康康吓坏了,他害怕老师的责罚,于是,就先开口说:“是强强在后面推我的,我不小心撞了她。”但站在后面的强强立马反驳:“老师,我没有推他。”
指导策略: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当时不在现场,也不能确定谁说的是真话,
5
那么这时,首先应该将琳琳扶起来,安抚她别哭了,再耐心询问其他在场的小朋友,问清事情的原委,再进行处理。显然,康康因为害怕受到责罚而撒谎推卸责任给强强,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引导康康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向琳琳和强强道歉,之后,老师再寻求恰当的时机教育康康应该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责任。 (4)对“检举揭发”类的告状,应给予适时的纠正,并且注意处理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如:“老师,某某上课时说话。”这类的告状,首先,这种行为不宜鼓励,也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立即批评另一名幼儿。这是为了防止有些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因为嫉妒他人而乱告状,鼓励这种形式的告状,会误导幼儿的是非观。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应该及时纠正,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时不对的,同时教育幼儿“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3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要从根本上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必须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开始抓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去完成,不要给幼儿过分的照顾和保护;多让幼儿自己游戏,老师和家长们尽量少干预,成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与小伙伴一起玩;应该让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成人的活动,比如,父母可以带幼儿一起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一起走亲访友,接待客人等等;提出任务,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4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之间矛盾的产生,多半是由于幼儿不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物品而产生的,当幼儿间由于不能分享物品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矛盾,为幼儿创造自主的空间,经常让幼儿参与各种活动(比如在自己的生日会上,让他主动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日蛋糕等),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与同伴交流,懂得谦让,学会协商和分享,那将大大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1. 父母应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指导
俞敏洪说:“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幼儿期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道德
6
品质。因此,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父母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原因和目的并加以区别对待,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 .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研究报告显示:幼儿的独立性没有随着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因此,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方面的意识不足,这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关键在于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在这个大的方向下,再辅以一下几点方法进行教育指导,应当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尊重孩子、要认真听孩子讲话,注意对幼儿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从兴趣上开始培养;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给孩子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幼儿在开始尝试独立吃饭时不知道怎样拿勺子,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是一项长期的、繁琐又细致的工作,父母要注意一下四点: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家庭成员之间对幼儿的要求一致,并持之以恒。
五、 总结与反思
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频繁发生,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换一种角度来看,告状正是幼儿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爱告状的幼儿也有关心他人,有正义感等好的品质。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我们应当:
1.分清类型,区别对待。2.仔细倾听,宽容对待。3.克服厌烦心理,耐心引导。 总之,不管幼儿因为什么原因告状,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来应对。首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特点,对症下药,妥善处理,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工作责任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工作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2] 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儿刊,2012:(12). [3]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2). [4] 王海辰.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J].幼教博览,2005:(9).
[5] 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1999:(3).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