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013381108
毕业论文
(2017届本科)
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学院: 教育学院
专业: 学前教育 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 作者姓名: 陈倩倩
指导教师: 何国宏 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16 日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7年 月 日
目 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
(一)幼儿自身原因 .............................................. 3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 3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 4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 4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 6 五、总结与反思...................................................... 7 致谢................................................................ 8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陈倩倩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 告状行为 指导策略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 、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1
(二)幼儿“告状”的类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已有研究者按照幼儿的告状动机将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检举型”、“关爱型”、“表现型”和“嫉妒型”六大类: (1)“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向教师或家长采取的告状行为,意在寻求帮助或保护。例如:“老师,XXX抢我的玩具”。 (2)“试探型”告状:是指当幼儿看到同伴在触犯或违反规则时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的一种行为。如:“老师,XXX上课说话。”这说明告状的这名幼儿已经懂得了老师说过的“上课时不能说话”这项规则,他的告状是在试探教师对此事的态度,若教师对此不置可否的话,那么告状的这名幼儿之后很可能也加入 “上课说话的小朋友”这一行列。
(3)“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为自己争取或辩解,也不是因为和他人产生了矛盾,而是代别人告状或者揭发他人的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
(4)“关爱型”告状:是指幼儿对发生争执的两人中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而采取的告状行为。
(5)“嫉妒他人型”告状:这是幼儿出于自己对他人的嫉妒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告状行为。一部分幼儿在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自己在当时情况下却无法拥有或超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并试图破坏别人的这种优越状况时,就会激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6)“表现自己型”告状:有些幼儿在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会为了获得教师的好感和认同而向教师告状,以此来让老师注意到自己。
三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告状行为是我国幼儿特有的一种典型性社会行为。因为幼儿年龄尚小,所以他们还未形成完整且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想法十分单纯和直观。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幼儿间的一件件在大人看来是无关痛痒的小事都会引发矛盾和争执。这时,出于对老师的依赖,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来评断一件事的对错,所以告状行为频繁发生。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习经验总结出的几点幼儿告状的原因:
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