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牙齿的扭转 6) 7) 8) 9)
牙冠的转距 (1分) 牙弓突度
Spee曲线 (1分) Bolton指数不调
10) 替牙期牙齿异常:如萌出顺序异常,后牙前移
11) 支抗磨牙前移 (1分)
3. 如何诊断骨性前牙反牙合? 诊断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标准:
○1近中磨牙关系; (2分) ○2ANB<00,Ⅲ类骨面型; (2分)
○3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或下颌虽可后退但后退位时ANB角小于00;(1分) ○4伴有不同程度的颌骨大小、形态和位置异常。 (1分) ⑤前牙代偿明显。 (1分)
三、
问答题(共计40分,第一题10分,第二、三题每题15分)
1.你认为哪些因素可导致正畸治疗后复发?
牙齿、颌骨的移动与周围软、硬组织的改建过程密切相关,要保持矫治效果的长期稳定,防止复发,必须对可能引起复发的原因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持方法和设计。 (4分)
矫治以后可导致复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6分)
(一)肌动力平衡的最终改建尚未完成(二)牙周膜纤维张力未恢复平衡 (三) 牙合的平衡尚未建立 (四)口腔不良习惯未破除 (五)生长型可能影响矫治效果 (六)第三恒磨牙的萌出
2.在正畸拔牙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正畸拔牙时应遵循拔牙的原则:(5分)
i. 对正畸拔牙应取慎重态度,决定是否拔牙要经过细致的模型和X 线头影测量分析。可拔可不拔时尽量不拔牙,试验性治疗3~6个月后再决定。
ii. 尽量拔除病牙。拔牙前应在全口曲面断层X线对牙周膜、齿槽全面估计,并确定是否存在埋伏多生牙、先天缺失牙、断根和弯根等,应尽量拔除病牙。
iii. 对称性拔牙的问题。上颌单侧拔牙应格外慎重,上颌中线如偏向一侧,将对面形美观有较明显的影响,。下颌四个下切牙大小形态相似,拔除一个下切牙并不影响牙弓对称性和面形。
iv. 补偿性拔牙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一个牙弓拔牙后,另一个牙弓也需拔牙使上下牙量一致得到良好的咬合关系。
然后正畸拔牙的数量、部位时应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0分)
1. 牙齿的拥挤度 每1mm拥挤度需要1mm的牙弓间隙解除,拥挤度越大,拔牙的可能性越大。
2. 牙弓的突度 3. Spee曲线深度 4. 支抗磨牙的前移 5. 颌面骨骼结构
垂直骨面型 高角病例拔牙标准可适当放宽,低角病例拔牙要慎重。 矢状骨面型
6. 面部软组织侧貌 7. 生长发育
3. 试列举反应牙齿、颌骨及面部软组织结构前后向位置及相互关系的X线头影测量项目十项,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1SNA角: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代表上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2分) ○2SNB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代表下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2分) ○3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代表上下颌基骨间的位置关系。(2分) ○41-SN角:上中切牙长轴对前颅底平面交角。代表上下颌基骨间的位置关系。(1分) ○51(-)-MP角:下中切牙长轴对下颌平面交角。代表下中切牙倾斜度和突度。(1分) ○61-1(-)角: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2分)
○7SN-MP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代表下颌平面倾斜度。(2分) ○8Po-NB(mm):颏前点到NB连线的垂直距离。代表颏部突度。(1分) ○9OP-SN角:合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代表合平面倾斜度。(1分)
○10H角:Pos-UL连线H线,与NB的交角。代表软组织颏部与唇的位置关系。(1分)
1.简述终末平面的类型及其对恒磨牙建合的作用。
终末平面指上下第二乳磨牙牙合关系,(1分)①终末平面呈近中阶梯:是一种理想的关系,其常常引导第一恒磨牙建立较好的I类尖窝关系。(2分)②齐平终末平面:是最常见的关系,必须对它密切观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可引导恒磨牙建立正常的I类关系或异常的Ⅱ类关系。(2分)③终末平面呈远中阶梯:引导第一恒磨牙建立异常的Ⅱ类错牙合关系(2分)。
2.简述矫治中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因素 矫治中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因素: 1. 施力的强度和时间(5分)
只有力的强度适宜,牙周组织才能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产生类似于牙生理性移动的效果。临床最适力的表征:①无明显自觉疼痛,只有发胀的感觉②叩诊无明显反应③松动度不大④移动的牙位或颌位效果明显⑤X线片示,矫治牙的根部及牙周无异常。 2. 机体的条件(2分)
①年龄 ②影响骨吸收和形成的因素③血液供给的影响。
3.简述功能矫治器的作用原理、共同特点和适应症。 功能矫治器的作用原理:
本身不产生任何机械力,而是利用矫治器本身引起的肌力、咬合力等通过神经反射,将此力传递、消除或引导自然之力(即肌肉活动,生长,牙齿萌出等)来改变口颌系统的功能环境,刺激生长发育期间儿童的颅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2分) 功能矫治器的共同特点:
①利用肌肉力影响牙齿骨骼。②上、下牙列打开,咬合分离。③下颌向前(或向后)移位。④吞咽时上、下唇紧密闭合。⑤选择性改变牙齿的萌出道。(2分)
适应症:
①适用于口面肌肉功能异常引起的功能性错牙合。②最适用于青春生长迸发期前1~2年开始,并持续整个迸发期。③主要用于矫正长度不调,安氏Ⅱ类、Ⅲ类均可;还可用于矫正高
度不调,对深覆合矫治效果较好,也可用于开牙合。 (3分)
4.简述前牙反牙合的早期矫治方法。 1.乳前牙反牙合的矫治 矫治方法∶
(1)反覆牙合浅者∶可采用调磨法矫治。(1分)
(2)反覆牙合中度者∶可选用上颌牙合垫附双曲舌簧的活动式矫治器推上前牙向唇侧。(1分)
(3)反覆牙合深者∶可设计下颌联冠式斜面导板,斜面与上切牙长轴呈45°以引导上切牙向唇侧。(1分)
(4)反覆盖过大者∶多系骨性反牙合,可根据畸形机制选择矫形治疗。(1分)
2.替牙期个别恒切牙反牙合的矫治 矫治方法
(1)上切牙舌向错位所致个别恒牙反牙合∶反覆牙合浅者可用咬撬法。反覆牙合中度者可用上切牙斜面导板或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1分)
(2)下切牙唇向错位伴间隙所致恒切牙反牙合∶一般可将矫治器做在下颌,即下颌活动矫治器附后牙牙合垫以脱离反牙合切牙的锁结,如同时伴有上切牙舌移者,还可附加导斜面,然后用双曲唇弓内收移唇向错位的下切牙向舌侧,每次复诊通过磨减基托舌面及唇弓加力,逐渐关闭间隙并改正反牙合。(1分)
(3)伴拥挤的个别恒前牙反牙合∶常见为上侧切牙舌向错位呈反牙合并前牙拥挤,如果经模型计测分析为牙弓内间隙不足、前牙槽发育不足且前牙不显前突,可采用牙合垫式舌簧活动矫治器或简单固定矫治器(如2x4技术)通过向唇侧扩大排齐牙弓解除个别前牙反牙合。而对诊断尚难确定的伴拥挤的恒前牙反牙合,一般应观察等待至替牙完成后再进行治疗。(1分)
1. 简述方丝弓矫治器的原理和三个序列弯曲。
方丝弓矫治器使牙齿移动有2 个原理:一是使被弯曲矫治弓丝的形变复位。具有良好弹性的矫治弓丝,当被弯曲成各种形态时,便有趋于回复到原来位置的作用,当这种弓丝的原来位置与理想的牙齿移动位置相一致时,亦即将弓丝弯曲成各种形态及弯制成各种弹簧加力单位,将其结扎在矫治牙上,此时,弓丝有回复到原来位置的作用,也就对矫治牙产生矫治力,使发生所需要的移动。二是应用保持性弓丝作为固定和引导。保持性弓丝是指本身不具有变形能力,而与牙弓形态相一致的弓丝。这类弓丝结扎在支抗牙或需矫治的牙上,对牙齿的移动能起引导和控制作用。这一类弓丝的作用力是要外加的,最常用的是借助于橡皮弹力牵引圈或螺旋弹簧,而使矫治牙移动或改正颌间关系。?
(1)第一序列弯曲(first order bend):是在矫治弓丝上作水平向的一些弯曲,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弯曲。?
1)内收弯(inset):所成弯曲的弧度向内凹。 2)外展弯(offset):所成弯曲的弧度向外凸。?
上颌矫治弓丝的第一序列弯曲包括在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间弯制内收弯及在两侧侧切牙与尖牙间、两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恒磨牙间弯制的外展弯,并在弓丝末端插入末端管后部位向舌向弯曲。?
下颌弓丝的第一序列弯曲包括在两侧侧切牙与尖牙间,第一双尖牙近中面后移0.5mm处,及第二双尖牙与第一恒磨牙邻接部位后1mm处作外展弯,而无内收弯。弓丝末端亦需作向舌侧的弯曲。?
(2)第二序列弯曲(second order bend):是矫治弓丝在垂直向的弯曲,这类弯曲可使牙升高或压低,亦可使牙前倾或后倾。第二序列弯曲有后倾弯(tip back bend),末端后倾弯(terminal tip back bend),前倾弯(tip forward bend)及前牙轴倾弯(axial positional bend)。
(3)第三序列弯曲(third order bend):只能在方形弓丝上完成。这类弯曲是在方形弓丝上做转矩(torque),而使产生转矩力。转矩力的应用主要为对矫治牙作控根移动,使牙根作唇颊、舌向的移动,同时,可在拔牙矫治病例中使牙齿移动时保持牙根平行。
转矩可分为根舌向转矩(lingual root torque)及根唇(颊)向转矩(labial root torque)。
4.在牙列拥挤矫治时如何改变牙量和骨量的不调? 原则及方法包括以下两点:
1. 减少牙量: (3分) ○1减少牙齿体积――邻面去釉
○2减少牙齿数量――拔牙
○3减少牙齿所占方位――扭转牙、舌倾牙的纠正
2. 增加骨量: (4分) ○1扩展牙弓宽度与长度――腭中缝扩展、推磨牙向远中 ○2外力刺激颌骨及齿槽骨生长――上颌前牵引 ○3功能性刺激颌骨及齿槽骨生长――唇档、颊屏 ○4外科手段刺激齿槽骨生长――骨膜牵张成骨术
1.简述终末平面的类型及其对恒磨牙建合的作用。
终末平面指上下第二乳磨牙牙合关系,(1分)①终末平面呈近中阶梯:是一种理想的关系,其常常引导第一恒磨牙建立较好的I类尖窝关系。(2分)②齐平终末平面:是最常见的关系,必须对它密切观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可引导恒磨牙建立正常的I类关系或异常的Ⅱ类关系。(2分)③终末平面呈远中阶梯:引导第一恒磨牙建立异常的Ⅱ类错牙合关系(2分)。 1、什么是X线头影测量?它主要有哪些应用?
2、试述正畸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1、X线头影测量主要是测量X一头颅定位照像所得的影像,对牙颌、颅面各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使对牙颌、颅面的检查、诊断由表面形态深入到内部的骨骼结构中去。
主要应用:(1)研究颅面生长发育(2)牙颌、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
(3)确定错畸形的矫治设计(4)研究矫治过程中及矫治后的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变化(5)外科正畸的诊断和矫治设计(6)下颌功能分析。
2、(1)颌骨的可塑性,颌骨尤其是牙槽骨是人体骨骼中最活跃的部分。颌骨的改建包括增生和吸收两个过程,这是颌骨的重要生理特征,也是正畸治疗的基础,所以矫治过程中颌骨的变人主要是破骨与成骨的平衡的生理过程。
(2)牙骨质的抗压性,在同一正畸施力条件下往往只有牙槽骨的吸收,却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牙骨质的吸收。
(3)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正畸矫治完成后经过保持,牙周间的宽度、牙周膜与牙槽骨以及牙骨质的连接都能恢复正常。
1.X线头影测量常用的基准面 前颅底平面 、 眼耳平面 、 Bolton平面 。 2.支抗的种类: 颌外支抗 、 颌内支抗 、 颌间支抗 。
3.矫治力以力的来源分,可分为: 颌内力 、_颌间力_、颌外力。 以力的强度分,分为_重度力:_ 力强度大于350gm、_轻度力: 强度小于60gm ___、_中度力:为60gm~350gm之间_。
以力的作用时间分,分为__间歇力___、___持续力_____。
以矫治力产生的方式分___机械力_、_肌能力___、_______磁力__。 以力的作用效果分______正畸力__、_____矫形力_______。
4. 在恒牙萌出后,面部在三维方向的生长发育以 高度 增加为最大,其次是 深度 , 宽度 增加最少。
5.替牙期的暂时性错合有:上颌左右中切牙间隙、上颌侧切牙牙冠向远中倾斜、恒切牙萌出初期出现轻度拥挤现象、磨牙建合初期、可能为尖对尖的合关系、前牙深覆合_。 7.面部长度与高度的增长有重要影响的4条骨缝为 额颌缝 、 颧颌缝 、 颧颞缝 、 翼腭缝_。
8.常见的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有:_吮指习惯__、 舌习惯__、 唇习惯_、 偏侧咀嚼习惯_、_咬物习惯_、__睡眠习惯__。
1.不符合上颌骨的生长发育特性的是( )。 A、上颌骨主要由前颌骨和上颌本体两部分组成
B.上颌骨的唇侧增生新骨,舌侧吸收陈骨
C、上颌骨的宽度增长较慢,从婴儿到成人,宽度增长仅1.6倍 D、上颌骨高度的增加大部分是因牙齿的萌出和牙槽骨的表面增生新骨而得 E、由于髁状突随颞凹同时向侧方生长,可使上颌骨宽度增加 2.关于上颌间位置关系的调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下颌的位置关系要经过两次调整才能达到正常
B、 3个月以前的胎儿表现上颌前突
C、 3个月时胎儿上下颌在同一垂直平面上
D、 7个月的胎儿,上颌又超过下颌呈前突状
E、新生儿出生后,因吮吸动作,上下颌间关系调整到正常 3.腭盖宽度增长的原因是( )。
A、牙槽骨因恒磨牙的生长在颊面增生新骨而使腭盖加宽 B、腭盖的表面增生新骨及鼻腔底面吸收陈骨 C、鼻部生长 D、眼窝底部生长
E、以上都不是
4.由婴儿到成人,上颌骨宽度增长约为( )。
A、1.0倍 B、1.6倍 C、 3.2倍 D、0.8倍 E、2.0倍
5.下颌角在生长发育中,可因人种、年龄、性别等而有所不同。12岁时恒牙咬合完成时,下颌角为( )。
A、140°~160°
B、130°~140° C、 120°~125°
D、100°~110° E、以上都不是 6.暂时性错牙合发生机制是( )。
A、恒切牙萌出初期,出现轻度拥挤现象,可能因恒牙较乳牙大,随着颌骨的增大和乳
磨牙与前磨牙的替换等变化可自行调整
B、多生牙占据了恒牙的位置,常引起恒牙的错位萌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正畸练习题(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