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
3.4 煤仓容量
采区煤仓容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Q=Q0 + LMBγC0 KT n
Q——采区煤仓容量,t; Q0———防煤仓漏风煤量,t; L——工作面长度,m; M——采高,m;
B——采煤机滚筒截深,0.8m; γ——煤的密度,m; C0——工作面采出率;
KT——同时生产工作面系数,取1;n ——采区内同采的工作面数。
21
《采矿学》课程设计
4 矿井开拓方式
4.1 确定工业广场位置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在主、副井井口附近,即井田中部。
工业场地的形状和面积:确定工业场地面积为5×105m2,形状为正方形,边长707m。
4.2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井田地质条件,本井田开拓方式可以选择立井开拓或斜井开拓,斜井井筒长度比立井井筒长,维护费用高;采用缠绕式绞车提升,提升速度慢,提升费用高,效率低,需增开风井。所以,综合考虑选立井开拓,单水平两阶段联合布置。
4.3 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水平标高-350m,水平垂高200m。
4.4 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运输大巷与开采水平布在同一标高,垂高140m。
4.5 生产系统
4.5.1 运煤系统
采煤工作面→采区运输斜巷→采区煤仓→运输大巷→井底煤仓→皮带→主井。
4.5.2 辅助运输系统
倾斜长壁的回采巷道均为斜巷,其特点是距离较长,坡度较缓,变化不大。运送材料和设备用无轨胶轮车,这样运送效率较高,并且省去轨道的布置。 4.5.3 通风系统
新风由副斜井→井底车场→石门→材料运输大巷→材料运输进风斜巷→工作面→运输回风斜巷→回风大巷→主斜井 4.5.4 排矸系统
巷道沿煤层掘进,矿井投产后,基本不产生矸石,在局部掘进穿越岩层和施工风桥、顺槽运输机机头硐时产生的少量矸石,将矸石充填到顺槽之间的联络巷中以形成密闭功能,减少漏风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矸石的运输费用,或采用无轨胶轮车搬运排弃在井下废旧巷道中,矸石不出井,因此在地面不设排矸系统。 4.5.5 供电系统
22
《采矿学》课程设计
高压电缆由井底中央变电所经运输大巷至采区变电所,降压后由低压电缆分别送到回采和掘进工作面附近的配电站,胶带运输机以及掘进机等用电地点。
4.5.6 供水系统
采掘工作面,运输机巷及运输机转载点所需要的防尘喷雾用水,由副井的供水管下井,然后送至各个用水地点。 4.5.7 排水系统
工作面辅助运输巷铺设一趟4寸管路,在工作面的低洼处各建设水窝,水由工作面排到水窝,再由水窝通过排水管排出,后集中到水仓排出地面
即:分带斜巷→运输大巷→井底车场→井底水仓→副井。 4.5.8 巷道掘进
采用双巷掘进的巷道掘进方式,这样的掘进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独头巷道掘进的通风问题。双巷掘进时,每隔100m开掘一个联络巷道,用作通风和行人。
23
《采矿学》课程设计
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5.1.1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井田内的两层可采煤层及两层局部可采煤层的结构、厚度及一般特征描述如下: (1)煤11:井田内厚度自4.68~5.34m,平均5.01m。倾角为1.5°~16.3°,平均为5.2°,黑色块状~条带状构造,玻璃光泽,以亮煤为主,夹镜煤及亮煤条带,含黄铁矿结核,光亮型煤,含夹矸一层,但夹石分布不稳定,在东翼采区1114见到厚度达0.5m的泥岩夹矸,褐红色,易碎,具油脂光泽。煤层的容重为1.50 t/m3。
(2)煤12:为矿井主采煤层,厚度为4.82~5.35m,平均5.08m,煤层倾角为1.6°~16.8°,平均5.2°。煤层黑色,块状构造,下部为条带状构造,质硬,玻璃光泽~暗淡光泽,半亮~半暗型,含夹石4~5层,最多达11层,为复杂结构煤层,其中下部含一层分布极稳定的细砂岩夹矸,灰白色或浅灰色,条带状,致密坚硬,厚度0.02~0.78m,平均0.39m。煤层的容重为1.50 t/m3。
表1-3 可采煤层特征
序号 1 2 煤层厚度/m 煤层名称 最小 11煤 12煤 4.68 4.82 最大 5.34 5.35 平均 5.01 5.08 40 5.2 5.2 0.4-0.7 0.4-0.9 1.50 1.50 层间距/m 倾角/(o) 硬度 容重 稳定性 稳定 稳定
5.1.2煤层顶底板的地质条件
直接顶:灰黑色泥岩,块状,致密细腻,贝壳状断口,含菱铁质透镜状结核及黄铁矿聚集体,含海相动物化石(在西翼1210、1214采到完整的动物介壳化石)层厚3.96~9.47m,平均6.65m。
老顶:浅灰色~灰白色细砂岩,块状,钙质基底式胶结,成分以石英为主,易风化,厚度不稳定,一般在0.65~8.23m之间,平均2.69m。
直接底:灰~灰白色带褐色泥岩或粘土质粉砂岩,泥质胶结,块状构造,含大量植物根化石,厚0.53~3.87m,平均1.85m。 2)12煤
直接顶:灰~浅灰色条带状粉砂岩,水平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岩石致密坚硬,局部夹细砂岩条带,使层理更加明显;厚度不稳定,在0~9.1m之间,平均厚4.0m。
24
《采矿学》课程设计
老顶:灰白色中~细砂岩,厚层状,高岭土质基底式胶结,易风化澎涨,呈泥状;矿物成分为石英及少量的暗色矿物,厚1.6~10.67m,平均厚6.52m。
直接底:深灰色~灰黑色矽质胶结的粉砂岩或细砂岩,岩性致密坚硬,含大量沿层面分布的植物根化石,厚0.5~2.77m,平均1.5m。
5.2 采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二次层面回转角 δ=arctan(cosβtanδ′)=arctan(cos5°tan35°)≈35° 二次伪倾斜角 β″=arcsin(sinβcosδ)=arcsin(sin5°cos35°)≈4°
竖曲线切线长度 T′=Rstan(β″/2)=12tan(4°/2)=0.4m
β————煤层倾角;
δ′———斜面线路二次回转角的水平投影角; Rs————竖曲线半径;
采用绕道装车式下部车场,1.5t运料矿车,600轨距道岔。
5.3 采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5.3.1 采区煤仓
按采煤机连续作业割一刀煤的产量计算
Q=Q0 + LMBγC0Ktn=8 + 200×5×1×1.5×0.93×1×2=2798t Q————采区煤仓容量,t; Q0————防煤仓漏风煤量,取8t; L————工作面长度,m; M————采高,m; γ————煤的密度,t/m3; B————截深,m;
C0————工作面采出率,取0.93; Kt————同时生产工作面系数,取1; n————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n=2。 5.3.2 采区绞车房
本采区采用半圆拱形状的绞车房硐室主要断面尺寸为:JT1600×1200-30,左侧人行道宽度700mm,右侧人行道宽度1050mm,净宽5800,自地面起壁高1200mm,拱高2900mm,净高4100mm,前面人行道宽1200mm,后面人行道宽1560mm,净长7600mm。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组-荆各庄矿带区开采2(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