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刘基写的《卖柑者言》。
26.因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官职而被朱元璋找借口腰斩的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中的高启。
27.明代汤显祖的戏曲《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因为都写到梦境,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28.方苞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山祖,在散文理论上提倡“义法”,主张“言有物”、“言有序”。 29.《左忠毅公逸事》着重表现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高贵品质和斗争精神。 30.“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表现了作者赵翼反对拟古因袭,主张创新的文学观点。
31.清代传奇作家中洪升和孔尚任合称“南洪北孔”,前者的传奇代表作是《长生殿》,后者的传奇代表作是《桃花扇》。 二.选择题
(C)1.下列四首词中,写边塞生活的是
A.欧阳修的《踏莎行》 B.晏殊的《浣溪沙》 C.范仲淹的《渔家傲》 D.欧阳修的《蝶恋花》 (A)2.下列四首词中,从游子和思妇两个方面写离愁别绪的是
A.欧阳修的《踏莎行》 B.晏殊的《浣溪沙》 C.范仲淹的《渔家傲》 D.欧阳修的《蝶恋花》 (B)3.柳永《望海潮》词写的是钱塘的景象,这“钱塘”就是现在的 A.南京 B.杭州 C.上海 D.合肥 (A)4.苏轼悼念夫人王弗的悼亡词是
A.《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B.《江城子》(密州出猎)
C.《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D.《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A)5.下列作品中,表现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的是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C.李白《古风》(其十九) D.李白《行路难》(其一) (C)6.据考证,“三国周郎赤壁”应该是
A.黄州赤壁 B.武昌赤壁 C.蒲圻赤壁 D.九江赤壁 (D)7.对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周瑜破曹的赤来写,看法正确的是 A.苏轼学识浅薄,误把黄州赤壁当作周郎破曹的赤壁 B.苏轼误信传闻,把黄州赤壁当作周郎破曹的赤壁
C.苏轼对黄州赤壁是不是周郎破曹的赤壁不敢肯定,所以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苏轼意在借他人之酒杯消自己之垒块,借赤壁的名义怀古伤今,抒写怀抱,并不认为黄州赤 壁就是周郎破曹的赤壁 (D)8.《前赤壁赋》的文体是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文赋 (A)9.“苏门四学士”指的是
A.张耒 晁补之 秦观 黄庭坚 B.黄庭坚 贺铸 张耒 秦观 C.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 周邦彦 D. 黄庭坚 贺铸 张耒 姜夔
(AD)10.苏轼以豪放词人著称,但他的词作风格多样,下列苏词中表现婉约风格的是 A.《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B.《江城子》(密州出猎)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C)11.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是
A.杜甫 B.苏轼 C.黄庭坚 D.陈师道
(B)1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基讯开朗乐观,虽写愁也是“闲愁”;后期词情调哀伤愁苦。下列李词中,写于后期的是
A.《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B.《声声慢》(寻寻觅觅) C.《渔家傲》(记梦) D.《醉花阴》(九日)
(D)13. 咏物诗(词)多是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怀。下面对几首咏物诗(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A.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借蔷薇以自喻,抒迟暮落寞之感 B.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以自喻,表现自己的高洁本性和孤傲品格
C.苏轼《水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借杨花喻思妇,写思妇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 D. 贺知章《咏柳》借柳以喻人,写人春风得意。 (D)14.陆游诗词中,写自己爱情婚姻悲剧的是
11
A.《关山月》 B.《书愤》 C.《诉衷情》 D.《钗头凤》
(AC)15.南宋诗人中,初学江西诗派后又跳出江西诗派,取得较高成就的诗人是 A.陆游 B.范成大 C.杨万里 D.辛弃疾 (C)16.“诚斋体”的创造者是
A.陆游 B.范成大 C.杨万里 D.辛弃疾 (AB)17.辛弃疾的下列词作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忧愤的有 A.《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B.《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清平乐》(村居) (B)1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北固亭”在现在的 A.南京 B.镇江 C.九江 D.南昌 (B)19.姜夔的词集为
A.《稼轩词》 B.《白石词》 C.《芦洲词》 D.《龙川集》
(C)20.“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评论 A.李白的诗 B.杜甫的诗 C.李商隐的诗 D.杜牧的诗 (A)21.元代散曲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关汉卿 B.张可久 C.马致远 D.乔吉
(D)22.在下面几支曲中,表现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苦难人民同情主题的是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C.[越调·天净沙]《秋思》 D.[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A)23.下面几支曲中,关汉卿的作品是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C.[越调·天净沙]《秋思》 D.[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C)24.下面几支曲子中,抒发游子思家不得归惆怅心情的是 A.[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B.[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C.[越调·天净沙]《秋思》 D.[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C)25.下列杂剧中,关汉卿的作品是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救风尘》 D.《南柯记》 (C)26.归有光属于明代诗文流派中的
A.后七子 B. 茶陵派 C. 唐宋派 D.公安派 (A)27.宗臣属于明代诗文流派中的
A.后七子 B. 茶陵派 C. 唐宋派 D.公安派 (D)28.袁宏道属于明代诗文流派中的
A.后七子 B. 茶陵派 C. 唐宋派 D.公安派 (B)29.《日知录》的作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王士桢 (B)30.下列作品中,揭露科举制度不合理的是
A.《婴宁》 B.《叶生》 C.《促织》 D.《红玉》 四.简答题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如何表现对亡妻的死别之痛、相思之苦的?
上片写自己的思念,是实写,抒发了词人的悼念之情和深深的人生感慨;下片记梦,是虚写,写梦中所见,但又是词人真实的所思所想,虚实相生。
词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真纯,形象感人。
2.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词上阙望月,下阙怀人,二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这首词由中秋赏月,抒写人生感慨,表现了词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在矛盾中又透露出词人对人生的执著热爱。
由望月到怀人,联系的纽带是中秋的明月。月普照大地,也照映着所怀之人。而正是中秋的月,团圆的月,使人更起怀人之情。
3.《前赤壁赋》的主题是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个主题的?
《前赤壁赋》运用传统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而喜的感情转化过
12
程。
文中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客代表着消极的思想方向,主则不断地劝慰着客,用积极的理解方式排解客的忧伤。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表现愁思的?
词的上片,写自己的凄惶之状,写时令的不如意,酒的不如意,雁的不适时,以此来写愁;词的下片,用自己的孤独寂寞和萧瑟的秋景对照来写愁。
5.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倾诉的是一种什么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这首词抒写词人想为国立功而不能的内心苦闷。
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感情。以当年之事与今天之怀想比较;以壮志未酬与人已老迈相比较;以雄心和现实状况相比较。
6.简述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的结构特点。
词的上片写回忆,回忆中又两两相比;下片写现实,现实中又以壮志未酬和英雄老迈相比。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在词中各起什么作用? (1)用孙权和刘宋武帝的典故,写镇江是英雄辈出之地。 (2)用刘宋文帝和北魏拓跋焘的典故,警告不能仓促北伐。 (3)用廉颇的典故,写自己可以担当大任。
8.《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怀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曲词写作者登潼关所见,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亡替废,想到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9.简析窦娥的形象。
(1)心地善良和高洁:与婆婆的诀别。 (2)刚强不屈:三桩誓愿。
10.简析《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崔莺莺的心理状态。 (1)不愿为了功名利禄和张生离别。
(2)不得不离别时,既盼望张生得到功名,满足老夫人联姻的条件,又担心张生得了功名之后在它乡见异思迁。内心充满了矛盾。
11.简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 (1)李甲与杜十娘交好,杜十娘计赚鸨母。 (2)杜十娘考察李甲的真情,定下从良之心。 (3)杜十娘离别,姐妹送行头盘缠。得百宝箱。 (4)李甲携杜十娘回乡,途中遇孙富。 (5)孙富巧言,李甲千金转让杜十娘。 (6)杜十娘沉箱投江。
12.《登泰山记》是如何描写日观峰景色的?
(1)日出前,风大雪多,云雾迷漫,渲染了壮阔的背景。 (2)日将出,写光线的变化。 (3)日正出,写红色烘托日出。
(4)日已出,用群峰反衬日出景色的雄伟壮丽。 13.简述《登泰山记》的艺术特点。 (1)记述重点突出,繁简得当。 (2)善于抓住特点,反复渲染。 14.《婴宁》是如何表现反封建主题的。
主要体现在婴宁的自由放纵,不拘礼法的形象刻画之中。 (1)自由而真实,映衬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2)娇憨烂漫,对封建礼教的蔑视。
15.简析《长生殿·惊变》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戏的前半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御花园中饮酒作乐,忘情歌舞;后半写安禄山造反消息传来,肠荒腹热,魂飞魄散。在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上都形成了对比,有利于揭示这场政治危机跟帝王后妃荒淫享乐生活的内在关系,为后世提供了乐极悲来的历史鉴戒。
16.简析本出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3
戏的前半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御花园中饮酒作乐,忘情歌舞;后半写安禄山造反消息传来,肠荒腹热,魂飞魄散。在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上都形成了对比,有利于揭示这场政治危机跟帝王后妃荒淫享乐生活的内在关系,为后世提供了乐极悲来的历史鉴戒。
17.简析己亥杂诗[浩荡离愁]前一联和后一联的关系。 前一联是抑,写离京的落寞愁苦之情,南归家乡之遥远。
后一联是扬,写即使辞官,脱离官场,也要为社会尽力,培养治世之才。 18.简析己亥杂诗[浩荡离愁]中表现的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作品虽写辞官离京,有落寞之感,但是,又寄托了自己要以自己的生命和毕生精力培养人才,维护自己理想的愿望。以“落红”化为“春泥”作喻,表达了诗人的崇高献身精神。 五.论述题
1.简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铺叙的特点。
柳词长于铺叙。这首词从将别,临别,别后三个方面铺叙展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层层点染,委曲尽致,将别情写得酣畅淋漓,细腻生动。充分展示了离人的行动和内心活动。 2.浅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虚实结合的特点。
上片是实写,但实中有虚。“千里孤坟”已是遥想之词。相逢不识,则更是虚拟奇想,“尘满面,鬓如霜”,写亡妻眼中的自己,也是虚写。下片记梦,是虚,但从梦中展示的场景看,又是曾经有过的真实经历。 3.谈谈《前赤壁赋》记游和议论、抒情的关系。
《前赤壁赋》是一篇游记,以记游贯穿首尾,重点却在抒情和议论。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借景明理。写景。抒情和说理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创造出诗情,画意,理趣高度融合的独特艺术境界。全篇的基本脉络是触景生情,由情及理。写作上也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由抒情转入说理。
4.分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比喻手法的运用。 (1)风雨和春天,用以比喻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摧残;
(2)花、落红、芳草比喻自己的青春时节,自己可以献身国家,光复旧土的大好时光。 (3)长门故事,比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君臣难以遇合。 (4)斜阳、烟柳比喻衰颓的国势。
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主题是什么?是如何表现这个主题的?
词人通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虽已年高却仍不忘建功立业;同时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对时政的看法,警告统治者不可轻率北伐。并借此表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
词的上片感慨旧时英雄辈出之地,现在却是凋零破败,。风光不再。借以表明对国势衰颓的失望。词的下片则以刘宋文帝和拓拔焘之事,警告统治者不要贸然北伐。并以廉颇之事,表达自己年已老迈,壮志难酬的心情。 6.《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的?
这首小令通过以景传情的手法,将客观的环境,景色与作者主观的心境、感受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充满凄清孤寂之感的艺术境界。
小令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郊夕照图,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旅人漂泊的愁思。作者精心地将一系列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末句以人情透入物态,融合画面,振起全篇,使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7.简析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端正好〕用具有暮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构成特定的戏剧情境,渲染出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凄清氛围,从而衬托出莺莺面临分别时痛苦压抑的心情。〔滚绣球〕用由情及景的手法,借助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莺莺的内心活动。〔收尾〕用凄凉冷落的暮秋晚景烘托出她的无限哀愁。 8.分析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1)善良:表现在她对李甲的爱护和从良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今后美满生活的向往之上。 (2)干练成熟:计赚鸨母;试探李甲;巧妙转移财产。
(3)刚烈:在得知自己被李甲转手给孙富后,怒沉百宝箱,自己也投河自尽。 9.婴宁人物形象分析。
婴宁在小说中体现了《聊斋》常常表现的爱情故事所应有的花妖狐魅的动人女子的一般特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婴宁》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小说中的婴宁,打破了传统性别文化和封建礼教强加给女性的禁锢,用她的天真烂漫的笑,粉碎了一切的教条,一切的虚伪,将读者引入了美好的阅读境界。 10.分析《桃花扇·却奁》塑造的李香君的形象。
这出戏集中刻画了女主人公李香君的形象。她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头脑清醒,眼光敏锐,一下就看穿了阮大铖送妆奁纳交
14
侯方域的阴谋,立即拔簪脱衣,断然拒绝,并无情地揭露了阮大铖的丑恶嘴脸,还斥责了侯方域的软弱动摇。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一个下层女子非凡的眼光、思想、胸怀、气节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电大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总复习(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