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前言
摘要:蒙台梭利说:来自智力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来自感官。 关键字:感官教育 基本概念 重要性 引言: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发现:人在幼儿阶段有惊人的吸收外界刺激来形成自己生命的能力。她把这种能力称为“吸收性心智”。人的知识和经验是透过“感觉刺激”转化而来,因此蒙台梭利特别重视感官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是“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蒙台梭利还认为: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练习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蒙台梭利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通过感觉的练习使儿童能辨认、分类、排列顺序,这就是智能和文化学习。算术、书写、语言、甚至实际生活能力,良好秩序的规范都由感官教育引出。
感官是指感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其所接受的信息称为感官信息。人有五种基本感觉器官:眼睛——视觉;耳朵——听觉,嗅觉——鼻子,舌——味觉:身体(手)——触觉。也可以这样说:感官教育是五种感觉组成的教育。具体的说就是:视觉教育教孩子辨识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触觉教育教孩子的皮肤的温度感觉、压觉、和实体认识感觉;听觉教育是培养儿童能辨别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种类;味觉教育的教学重点是用舌头来感觉不同的味道;嗅觉教育的内容是用鼻子来嗅闻不同气味的教育。
其实,感官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所说的感官教育实际上是促进感官功能“精致化”。通过“精致化”的感官,可以精准的剥离现实世界中的抽象概念并吸收。或许可以这样来比喻:为一颗小树苗锄去树周围的杂草,挖松它树根周围的泥土,给它施适合的肥料,浇水,在砍掉旁边遮挡它阳光的树木,小树周围围上篱笆??这个过程就是把树成长环境的“精致化”。当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前置预备,树的茁壮成长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吗?
接下来,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深入的了解蒙台梭利感官教育: 一、感官教育的基本目的
1、帮助心智将环境中所接收到的印象进行处理。 2、感官精致化。 3、储存抽象概念。
4、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钥匙 5、提高对世界的感知力 6、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 7、构建智力
8、辅助察觉某些发展上的缺陷 二、感官教具特质
1、孤立感官信息(针对某一特定感官)
2、孤立一种特质(尺寸、温度、气味等等) 3、设计上充满美感的愉悦 4、精准科学的设计 5、数量是有限制的
6、有相应的活动可供操作
7、为后续活动做了预备。 8、错误控制。
9、对某一种抽象概念形成具体化的表现。 10、主要感官教具:
视觉教具——大小(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彩色圆柱体)
颜色(色板)
形状(几何学立体、构成三角形、几何图形嵌板、二项式、三项)
触觉教具——皮肤觉(触觉板)、布盒、温觉(温觉板)、温觉筒、压觉(重量板) 听觉教具——音筒、音感钟 味觉教具——味觉瓶 嗅觉教具——嗅觉筒
三、感官教具的基本展示步骤
1、示范
a教具目的的呈现
b示范流程必须清晰而且有吸引力 2、练习 3、语言
a三段式语言教学法:命名、重复、再复习。
b需要注意的:经验先于语言,将语言与实际的物体相结合。 c可广泛应用于任何领域的工作 d整个过程应保持有序 4、游戏
a、记忆游戏 散乱的记忆游戏 点对点的记忆游戏 B、环境游戏
四、感官教具工作的基本方法 1、感官上提供类比和比较
2、它的基本方法有:配对、序列、分类、语言、游戏
3、以上基本方法可被延伸到语言、数学和文化领域的工作中。 五、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信号沿着神经通道抵达神经中枢,产生相对应的神经反应。这种反应通过发散神经通道抵达运动器官,从而产生运动。人类利用外围神经感觉系统,收集各种来自环境的刺激,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直接的联系。因此与神经中枢系统有关的精神性发展、具有社会性行为的人类活动,就能够通过运动神经器官,以个人的动作——手工、书写、讲话等表现出来。
感官教育不论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的智力活动先发展,感觉活动后发展。3-7岁这段时间,正处于感觉的形成时期。从生物学的观点而言,感官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各种感觉的发展。因此蒙台梭利主张为了
让幼儿接受到的感觉以合理的方法发展。我们必须对各种刺激加以系统引导,这样就能为幼儿的认知建立良好的基础。再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是为了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孩子为了适应实际生活以及未来时代,必须对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时所必须的能力和方法。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训练每一个人成为出色的观察家。
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来说各种刺激以及各种事物,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的感觉刺激。应该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帮助儿童发展感觉。在这种方式中,他们所接受的各式各样的感觉可以沿袭一条理性的道路来发展。
六、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意义是:
1、促进感官的敏感性及肌肉的协调完善发展
2、促进幼儿的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判断力、观察力的形成和巩固 3、为儿童的心理及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可以再加一条: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条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理解呢?比如对一位好厨师来说,他的责任是制作美味可口的菜肴。这个责任需要他的感官系统有很好的发展。首先他要能区分、选择优质的食材。在选择时厨师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甚至听觉都需要被调动,一次帮助厨师判断是否是他需要的食材。在加工过程期间,他的感官系统更是被充分调动:切菜需要精准的刀法,这里有触觉,听觉、视觉的运用;炒制的过程除了这三种感官还要加上嗅觉、听觉。如果这些感官中的其中一个出了问题或发展的不够“精致化”这位厨师无法做出美味佳肴。
即使是在最普通的家庭生活中,感官系统“精致化”的需求也没有降低。对于一位妈妈来说,当她在照顾自己的家庭时,她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系统。给孩子换衣服、洗澡,需要调动触觉、视觉。打扫卫生、熨烫衣服需要视觉、触觉、嗅觉;为家里准备饮食时她也需调动全部的感觉器官。如果这些感觉器官发展得不够“精致化”,她无法胜任一个妈妈的角色。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和谐美好。但是要能感知、感受美和和谐,感官的发展就要很好。一个感觉反应粗钝的人,对于生活中的美景、美食、美妙音乐、美好情感是很难有美好感受的。没有“精致化”的感官,美好事物带来的外部刺激感受不到,就会无动于衷,生活会变得狭隘而贫瘠。
七、感官教育的原则
1、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感官教育中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说,循序渐进的原则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
2、感官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该单独进行,因人施教。
3、蒙台梭利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蒙台梭利进行感官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纠正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官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延伸思考
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受制于饥饿。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缺乏感官刺激和训练,因而表情木讷,肢体动作僵硬,不协调。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都处于较低层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条件空前充裕今天,无论是人的身体协调性,思维能力,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人的感官系统的发展也确实“精致化”了许多。但是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建构在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上,山不再绿,水不再清。富裕起来后的人们似乎更加的贪婪,充分利用“精致化”后的工业生产能力更加迅速的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更加迅速的消耗整个地球的能源。掌握财富和资源带给人们很多蒙台梭利所说的:“非正常的快乐”。这些物质带来所谓“巨大的快乐的感觉”。这些强烈的感官刺激没有使人的感觉更加敏锐,相反使感觉变得更迟钝。越是这样,人们的快乐反而越少。很多大城市的人,终日忙忙碌碌,丰衣足食却缺乏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感受。如蒙台梭利所说:“长期下去,使他们的生活像野兽一般,失去对美的真正发现。”
事实上生活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感到什么。这就正如雕塑家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可以透过感官教育使人的精神和心灵也都“精致化”,那么人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和和谐就不会继续无视。或许不会再那么舍得轻易破坏自然的美,破坏人际关系的“美”。也学会欣赏“美”,爱护“美”,珍惜“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如果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能够帮助人类完成这样巨大的目标,那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将更为深远和重大。
结论:感觉教育对于成人来说非常困难,但是对于3-7岁成长中的幼儿来说是最佳的时机。如果我们想借助训练使感官系统教育完善,进而实现感官“精致化”,为人的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大好坚实基础。就必须抓住幼儿时期的感官系统形成阶段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系统的感官教育。并且贯穿到整个教育阶段中,从而使个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未来的社会生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前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