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方法,了解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固体分散体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难溶性的药物高度分散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固体载体中所制得的分散物。这是一项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固体散体有三种类型:一类为简单低共熔混合物,药物是以微细晶体的形式分散于载体中;一类为固态溶液,即药物以分子的状态分散在载体中;一类是共沉淀物,药物与载体形成一种非结晶性的无定型物。 固体分散体提高药物溶出速率的机理是:
l.药物在载体中高度分散,粒子显著减小,表面积增大,有的其至达到分子分散水平,水溶性载体在水申迅速溶解,药物粒子溶出速率提高。
2.载体包衣在粒子外围,增加粒子的可湿性,有的形成胶体溶液。 3.载体与药物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药物溶解度增大。
4.药物在载体中呈亚稳定型晶型存在,亚稳定型晶体比稳定型晶体溶解度大。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有三种:
1.熔融法:将药物和载体的机械混合物直接加热至熔化,将熔融物迅速冷却和固化。 2.溶剂法(共沉淀法):将药物和载体混匀溶解在共同的溶剂中,然后将溶剂蒸发除去。 3.熔融—溶剂法:将药物溶液直接混入载体熔融物中,固化。
固体分散体中应用的载体要求是生理惰性,易溶于水,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常用的有聚乙二醇、聚维酮、尿素、脱氧胆酸、琥珀酸和枸橼酸等。 三、实验内容
1.诺氟沙星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将诺氟沙星与PEG 6000按1:10重量比精密称取至乳钵中研匀,然后在蒸发皿中于水浴上加热搅拌,待熔融后,倾大预冷的不锈钢板上,摊成薄片,立即放入-l0℃冷藏箱,待固化后干燥24h,刮下研细,过60目筛放入干燥器备用。 2.诺氟沙星-PEG 6000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将诺氟沙星与PEG 6000按1:10重量比精密称取至乳钵中研匀,过60目筛放大干燥器备用。
3. 溶出速率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30mg诺氟沙星及相当于30mg诺氟沙星的固体分散体和物理混合物,放人转篮中,以脱气处理的生理盐水为释放介质,释放介质量为900ml,转速100r/min,水浴温度37?0.5℃,分别于1,2,4,6,10,20min时取样5ml,随后补加5ml生理盐水,样液过滤,精密吸取滤液3ml于25ml容量瓶中,用0.05mol/L NaOH液稀释至刻度,在紫外分光光度仪272nm处测定吸收度,按下表记录实验结果。
35
样品名称 诺氟沙星 诺氟沙星物理混合物 诺氟沙星固体分散体 紫外吸收(A)/min 1 2 4 6 10 20 以时间(t)为横坐标,累积释放百分率为纵坐标,绘制释药曲线,比较各种样品的溶出情况。 四、思考题
l.熔融法与共沉淀法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2.采用固体分散法将水溶性药物分散在不溶性固体载体中,在药剂学上有何意义?
实验十 膜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小量制备膜剂的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 2.熟悉常用成膜材料的性质特点。 二、实验指导
膜剂是指将药物溶物或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薄膜状剂型。可供内服(如口服、口含、舌下),外用(如皮肤、粘膜),腔道用(如阴道、子宫腔),植入或眼用等。
膜剂成型主要取决于成膜材料。常用的成膜材料有天然高分子物质,如明胶、阿拉伯胶、琼脂、海藻酸及其盐、纤维素衍生物等。合成高分子物质,常用的有丙烯类、乙烯类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烯醇(PVA)、取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及丙烯酸树脂类等。其中最常用的成膜材料为聚乙烯醇。该材料系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微有特殊臭味。国内应用的多为PVA05-88和17-88两种规格。平均聚合度分别为500和1700。后者聚合度大则分子量大,因而水中溶解度较小而粘度较大。该两种规格醇解度均为88%,此时水溶性最好,在温水中能很快溶解,4%水溶液pH约为6。
膜剂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工业大生产可使用涂膜机,采用流涎法来制备。
36
涂膜法制备膜剂工艺流程如下:
药物,附加剂
本实验小量制备膜剂可采用刮板法,即选用大小适宜、表面平整的玻璃板,洗净,擦干,撒上少许滑石粉(或涂上少许液状石蜡等其它脱膜剂),用清洁纱布擦去。然后将浆液倒上,用有一定间距的刮刀(或玻璃棒)将其刮平后置一定温度的烘箱中干燥即可。除用脱膜剂以外,尚可用聚乙烯薄膜为“垫材”,其脱膜效果更佳。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玻璃板以75%乙醇涂擦一遍,趁湿铺上一张两边宽于玻璃板的聚乙烯薄膜(即一般食品袋之薄膜),驱出残留气泡,使薄膜紧密平展地贴于玻璃板上,再把两边宽出部分贴在玻璃板反面,使薄膜固定即可用于制备药膜。此法不但易揭膜,且可把此聚乙烯薄膜作为药膜的衬材一起剪截,于临用时揭膜。
膜剂制备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见表27-1。
表27-1 膜剂制备中常见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
常见问题 药膜不易剥离
产生原因
(1)干燥温度太高
(2)玻璃板等未洗净、未涂润滑剂
药膜表面有不均匀气泡 药膜“走油”
(1)油的含量太高 (2)成膜材料选择不当
药粉从药膜上“脱落”
药膜太脆或太软
(1)增塑剂太少或太多 (2)药物与成膜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药膜中有粗大颗粒 (1)未经过滤
(2)溶解的药物从浆液中析出结
(1)制膜前浆液应过滤 (2)采用研磨法
固体成分含量太高 开始干燥温度太高
解决办法
(1)降低干燥温度
(2)玻璃上涂脱膜剂或药膜处方中加少量脱膜剂(润滑油) (1)开始干燥温度应在溶剂沸点下 (2)通风 (1)降低含油量
(2)用填充料吸收油后再制膜 (3)更换成膜材料 (1)减少粉末含量 (2)增加增塑剂用量 (1)增减增塑剂用量 (2)更换成膜材料
质量检查 分剂量 膜材 溶解 混匀 脱泡 涂膜 干燥 脱膜 包装 37
晶
药膜中药物含量不均匀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1.处方(诺氟沙星眼用膜剂)
诺氟沙星 0.3 g PVA(05-88) 5.6 g PVA(17-88) 5.6 g 氯化钠 0.66g 甘油 7ml 稀盐酸 2ml 蒸馏水 加至100ml
2. 制法
(1)取PVA、甘油,加适量蒸馏水,搅拌浸泡溶胀后于90℃水浴上加热使溶,制成成膜材料浆液,待用。另按处方量称取诺氟沙星、氯化钠加蒸馏水适量,加入2ml稀盐酸后于水浴上加热使诺氟沙星溶解,加入已溶解成膜材料浆液中搅匀,置60℃±5℃水浴保温脱泡30min。
(2)将上述液体倒在同温度的玻璃板下沿,用推杆向前推动膜料(厚度约0.3 mm),移置烘箱经70~80℃鼓风干燥5~10 min后立即脱膜,冷却。
(3)药膜烫封在聚乙烯薄膜或铝箔中,经含量测定后计算出单计量分格面积(每格面积约0.5×1 cm),热烫划痕或剪切。每格内含0.5 mg。
2.注意事项
(1)聚乙烯醇在水中溶解过程与亲水胶体相似,即经过溶涨过程。浸泡溶涨的时间应充分,否则溶解不完全。
(2)配料、涂膜和干燥的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3)玻璃板要光洁,加热前可先涂抹少量液体石蜡,以免脱膜困难。成膜材料不同也会影响对膜板的亲和力。亲和力太小,浆液不易铺展,容易结聚成块;亲和力太大,不易脱膜。
3.质量检查
(1)描述制得膜剂的外观性状。
(2)重量差异限度:取药膜10片,分别精密称定,每片重量与10片平均重量比较,超过±15%的药片不得多于1片,并不得超过限度的1倍。(2)含量差异限度:取药膜10片,分别用同法进行含量测定,每片含量与10片平均值比较,不得超过±10%;超过限度的
38
2
(1)浆液久置、药物沉淀 (2)不溶性成分粒子太大
(1)不宜久置、浆液混匀后排除
气泡即应制膜 (2)研细
不得多于1片,并不得超过限度的1倍。
(3)重量差异限度:取药膜10片,分别精密称定,每片重量与10片平均重量比较,超过±15%的药片不得多于1片,并不得超地限度的1倍。
(4)溶化时限:取药膜5片,分别用两层筛孔内径为2mm不锈钢网夹住,按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片剂崩解时限项下方法测定,应在15min内全部溶化,并通过筛网。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含量测定: 2.含量差异限度: 3.重量差异限度: 4.溶化时限: 五、思考题
1.本处方中的甘油起什么作用?此外膜剂中还有哪些种类辅料?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2.膜剂制备时,如何防止气泡产生? 参考文献
麦维岐等。医院药剂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30
实验十一 微型胶囊的制备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制备微囊的常用方法。 2.了解影响微囊成型的因素。
3.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利用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成直径为0.01-200μm的微小胶囊。药物微囊化后,具有缓释作用,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口味,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禁忌,改善药物的流动性与可压性,使液态药物可固体化。根据临床需要可将微囊制成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三大类。可根据药物和囊材的性质与微囊的粒径、释放性能等要求进行选择。
本实验采用单、复凝聚法制备微囊,工艺简单,可用于多种类药物的微囊化。复凝聚法的原理是利用一些高亲水性胶体带有电荷的性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液混
3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药剂学实验(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