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到的未来的自我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主体行为。前者是过去的发展参与到现在的发展;后者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意向参与到现在的发展。这样,便使自我的过去与未来,在现在的自我奋斗的活动中汇合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评价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赋予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本节探讨的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把教育活动之外的人的发展状态与教育活动之中的人的发展状态作一点比较和区分。人在教育活动之外,即在自在与自发的生活中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是一种在自然、自发状态下的人的发展。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人对自我发展的运作缺乏认识和自觉,至少是对它知之甚少,因而,这时的人的发展,一般是在自在、自发而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之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这种发展极其缓慢而有限,常常是停滞不前的,往往不能使人的潜能获得有目的和有效的发展。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由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的发展状态:除了自然、自发状态下人的发展以外,还存在着教育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作用下人的发展状态。
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发展的目的性。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涵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按教育目的所选定的这种或那种发展可能性在通常的情况下的实现概率也许是很小的,但由教育目的所制约的教育活动,却可以创设各种条件与因素来提高教育的功效,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干预下实现的教育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一般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弥漫着文化知识的气息。事实上,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
36
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住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就此而言的。学生掌握知识,又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知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因果关系与逻辑结构。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能见到别人见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解释别人解释不了的疑难,重组别人不能重组的经验。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人们常说认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建构、重组,知识就是这些信息的重要形态。学生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资料、资源的思维加工,由不知转化为知,由旧知通向新知,在头脑里构思和想象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东西。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知识是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对知识进行心理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所以,学生学习知识,不只要掌握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式;不只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且要养成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操作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不只要学会善于传承文化知识、技能,而且要养成探究、发现与创新知识的意向,其中包括对信息的搜集、鉴别、筛选、加工的能力和倾向。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要素。科学精神引导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诚实劳动,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崇尚创新,修正错误,拒斥陈规,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不妄言,不作伪,不哗众取宠,不搞假、大、空。人文精神引导人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人的价值、尊严、自由、权益和社会平等、社会正义,争取人的合理存在,向往人的解放。学生经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体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具有人生理想,人生抱负,担当起社会责任,人类责任,才能成为挣脱奴性、物性的大写的人。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知识具有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他可以依据事物的特性、新的需要或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重组知识,即在观念上形成实践的目标和程序,并付诸实施,以改变事物或生活的现状,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新的生活情境。这对学生来说,大体上是一个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又由内在素质外显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人们常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
鉴于知识的多方面价值,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探究真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
37
程中使儿童的智能、品德、个性和人格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反对忽视和贬低知识、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倾向,同时也要克服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在人的现代性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38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个体的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劳动力的培养或生产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实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它通过培养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劳动力推动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成果的知识体系,它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机器、设施及技术,为扩大利用自然力和劳动对象开辟新的方法、途径和领域时,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现代生产有其显著特点,它是日益科学化、机械化、电脑化、智能化的生产。它的生产率提高与古代生产不同,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而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增大。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政治社会化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习惯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古代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政治人才。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加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由于科技向管理部门的全面渗透,国家对政治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了。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显得越重要。
39
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也与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而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政治独裁、宗教迷信和官僚主义则是比较容易推行的。
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人类生存在地球的自然怀抱里,是自然的产儿,自然生命的一分子,理应爱护自然母亲,与自然万物保持必要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可是,人们为了个人及其群体的私利和生活改善却一味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力图征服、主宰自然,而不顾自然是否承受得起,是否对它造成了伤害。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学校里和社会上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观念。
2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对自然开发的无序与过度,运用科技的不当或失误、不懂得珍爱生命和节约资源等等,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因此,我们应当有计划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懂得:什么是生态?爱护生态与节约资源对人的长远发展有何意义?什么是污染与生态失衡?它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并注意指导与督促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去爱鸟,爱花草、树木,保护植被,保护珍稀动物;去节约水、煤气等资源;不乱丢垃圾,爱护环境的清洁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J 质。
3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关涉社会的移风易俗,所以,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要组织学生参加到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如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访问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的积极分子,总结环卫与节能的好人好事,参与社区清除环境污染的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与锻炼,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情趣与信念。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333复习资(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