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决定,2010 年起开始实施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这是自199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决策,有效引导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相关工作,切实保障生源质量,从而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2009 年8 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举行专项工作会议,决定组织专家编写《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并委托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张斌贤教授具体组织实施该项工作。 根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于2009 年8 月上旬成立了由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杜成宪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等组成的编写组,负责编写《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编写组完成了大纲和指南的初稿。为保证大纲和指南的编写质量,2009 年9 月中旬,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伍新春教授、于述胜教授和河北大学贺国庆教授对编写组提交的大纲和指南初稿进行审定。此后,编写组又参考他们的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本书教育学原理部分由涂艳国教授组织编写;中国教育史部分由杜成宪教授组织编写;外国教育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王晨副教授和张斌贤教授编写;教育心理学部分由张大均教授和郭成教授组织编写。张斌贤教授负责全书统稿。其他参与编写人员为吴小玮(华东师范大学)、郭军(华东师范大学)、王鑫强(西南大学)、刘传星(西南大学)、周海霞(西南大学)、高淳海(西南大学)同志。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魏运华、吕达、刘立德编审和韩华球编辑为本书的编写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为教师命题和考生复习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希望各高校创造性地使用大纲和指南。考生在阅读使用本书时,要正确理解和领会指南的内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决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9 年9 月
1
目录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教育综合科目)??1 一、考查总目标??l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三、考查范围??1 四、样题??18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指南(教育综合科目)??19 第一编教育学原理??19 第二编中国教育史??93 第三编外国教育史??150
第四编教育心理学??201
2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科目) 一、考查总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 教育学原理:约60 分。 中国教育史:约30 分。 外国教育史:约30 分。 教育心理学:约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题,每题5 分,共30 分。简答题:4 题,每题10 分,共40 分。分析论述题:4 题,每题20 分,共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 .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 2 ,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 .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1 .教育学概述
( l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 2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3
2 .教育的概念
( 1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 3 )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 4 )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3 .教育与人的发展 ( 1 )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的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4 .教育与社会发展 ( l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 )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②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③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3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5 .教育目的
( 1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②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
6 .教育制度
( l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7 .课程
( 1 )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 2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 3 )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8 .教学(上) ( 1 )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 2 )教学过程 ① 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②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③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 3 )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9 .教学(下) ( 4 )教学方法 ① 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②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含义和要求。 ( 5 )教学组织形式 ①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②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333复习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