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文地理学题库正式版(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2.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3.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4.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_指向、__________指向和_______指向。 25.国内人口迁移形式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语言的本质特征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27.民族宗教主要有______________,世界三大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_。 28.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国家领土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文化区答题可分出三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人文地理学具有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__性。 名词解释

1. 地理大发现:是指在十五~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2. 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3.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4. 物质文化: 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5.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6.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

7.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如语言)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如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8. 乡土文化区:指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包括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等。

9. 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非自然状态下形成。

10. 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或者说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11. 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12. 文化史层: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

13. 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4. 区位论:主要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规律,寻找工业、农业、商业经济活动的最佳地点,研究经济活动布局在什么地方最好的理念。 15.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的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6.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17.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8.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9. 适度人口: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 是人口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0.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形、鼻型、血型)的人群。

21.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

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22.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23. 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4. 隔坨: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 25.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6. 农业:是人们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27. 工业:是人们利用农产品以及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矿产、水资源、空气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获得工业品的过程,工业为一、二、三产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和几乎全部的生活资料。

28. 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的产业。

29.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30.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

31.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32. 城市景观:城市总体景观,指其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景色、特色。 33. 城市感知:是指城市景观给人的印象。从城市景观来说,感知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路、界 、节点 、区。

34. 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构成的有秩序的城市集合。

35.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36. 语言景观:能从语言上直接体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或历史发展状况的景观

称为语言景观。

37. 宗教:是一种为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38.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39. 旅游业: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40.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 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 的的人工创造物。

41. 政治地理结构:又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它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42.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成为政治地理单元。

43. 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欧盟、东盟等。

44. 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不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45.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为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以及为实施有效统治而采取任何措施的权力。

46. 边界:是指国家主权所及的界限。或者说,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被称为边界。在地图上表现为一条线。

47. 边疆:是指临近国界线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在地图上表现为一个带状区域。 48.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和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政治地域结构。

49. 心理图谱: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

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简答题

1. 以我国三个地区的居民建筑为例,说明环境怎样影响人们生活方式? 傣族竹楼: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陕西窑洞:因为高原上的黄土粘、硬,不易塌陷。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苗族吊脚楼:因炎热潮湿、多雨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2. 举例说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A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如:世界古文明园地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古中国,古巴比伦 B 环境条件能够对文化的影响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如:亚非草原上出现古埃及文明和姑苏美尔文明。

C 环境条件的差异对生产发展方向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沿海商业文明下的开放、冒险与创新。

D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如城市的建立。 3. 举例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的区别。

形式文化区特征:(1)具有文化特征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核心特征)。

(2)在同一形式文化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大致的均质性,但非等质,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特征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3)两种形式文化区的交汇地带为文化的过渡带和共存带。

(4)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例如:挪威与瑞典之间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山地不利于往来,反而各自山边下的居民交流密切,所以造成山地两边各不相同。

功能文化区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功能中心位置明确,但不一定在分布区的几何中心。(2)界限确切性。如各国首都例如中国北京 4. 举例说明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的不同。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传播的主体 不同人在不同空间的传同一人在 差异 播 异地的传播 具体扩散形式 ①传染扩散(人传人) 人口迁移 ②等级扩散(上下层互 (移民) 传) ③刺激扩散(传播实质的思想) 扩散距离 近、短 远、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文地理学题库正式版(3)在线全文阅读。

人文地理学题库正式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74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