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脊的弟兄背上狠狠地剌了一剑,剑一直插进屋脊内,从此钉在上面,而出现了背上带有剑柄的螭吻形象。
(2)
垂兽与戗兽
垂兽与戗兽造形上是一致的。传说垂兽也是“龙
种”。按前述“日封十龙”的说法,除了正脊吻兽以外的“兽”也是龙。据说这种龙名为“螭龙”,又叫“鬟龙。”按《康熙字典》载:“螭龙无角,”而殿脊之螭有角,传为受敕封后生出角来。
(3)
蹲脊兽
蹲脊兽是指位于脊端的一系列小兽,简称脊兽,
俗称小跑、小兽。自位于脊端仙人始,大致依次为龙、
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它们各喻祥瑞之意,亦有不少传说。
仙人:仙人造型为三鬃长髯之人骑在鸡形的兽上,人与鸡连在一起而头部另外制造。关于“仙人”的含义,传说有多种:
(甲) 说仙人是姜太公(吕尚、姜子牙),他辅助周文王打天下,《封神演义》写他消灭了对手,并登禅封神,把死者的鬼魂封为了天上星宿和各路神仙,因此他有镇邪消灾的神力。民间常以“姜太公在此”镇妖捉崇。他的坐骑即似兽非兽、似鸡非鸡的“四不
相。”
(乙) 说是春秋齐国的国君齐泯王。关于齐泯王又有两说。古建工匠常说:“泯王无道,走头无路。”说他已到了屋角之端,再往前走就要栽下去了。但又有一相反之说,说他作战时失败在逃,前遇大江阻挡,在焦急万分时幸一大鸟出现,将他救负过江,得以幸免于难。
(丙) 所谓“河图麟书”之说,称仙人手持八卦图(与实物对照,仙人并不持物)。疑“河图麟书”即“河图洛书”之意,这是古文献中记载仙人作八卦故事的。《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仙人)是谁,又有两说:一说是伏羲(牺);又说是大禹。据《周易大传今注》卷五:“伏牺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牺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即尚书洪范之起源。”另有许多古文献提到河图洛书之事及八卦起源出于黄帝(已有人考证伏牺即黄帝。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一版),又《论语·子罕》记孔子所说:“凤凰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联系实物造型,仙人坐骑莫非为凤凰?
第 11 页 共 21 页
(丁) 所谓:“麒麟送子”。《鸱吻考略》从“河图麟书”说起:俗传为“麒麟送子”,考非是,盖谁家妇女能殿脊城楼上产子呼!这说明民间是有此种俗传的,但《考略》是持否定意见的。
(戊) 说是“禹王治水,”束冠者为大禹,据说是恐屋脊聚龙太多,易发大水,又需有所制约,故由禹王镇守。
龙:此处的龙四足蹲于瓦上,形如兽,所以它属于“蹲脊兽”,又称为“龙种兽”,传说也是“龙生九子”之一,那么它是上述蚩吻的弟兄——嘲风,所谓“好险,为殿阁走兽”者。
凤:
传说中的瑞鸟,所谓“四灵”之一(《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凤与凰常连成一词,实是雄雌二者,雄日凤,雌日凰。与龙一样:都是想象中的神物,现实中并无此种鸟类,古代凤与风又通用,因此有人分析,传说中的凤实在是风的神化。
狮子:
所谓猛兽之王,在我国向来被作为勇猛豪壮、生气勃勃的象征。唐代著名大书法家虞世南作的《狮子赋》形容其“瞋目电曜,发声雷响。”狮子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足具神威。《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佛祖的大喝一声也形容为狮吼,可见狮子的特殊地位。狮子不仅常被用作建筑、器物的装饰,也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经常表现的对象。
天马:
这个蹲脊兽形象具有马的特征,翅膀贴在身上,表示它有腾云驾雾的神威。天马本是骏马的意思。用于屋脊上的应视作神马。《文选》载张衡《东京赋》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的句子,此中描述的天马是铜制的饰物,屋脊上的天马含义应与此近似。
海马:
造型近似天马,但身上无翅膀而饰以火焰。 狻猊:
狻猊是狮子的别名,也叫“狻麑 ”。古书《穆天子传》注说:“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因在其头部塑有“披肩发,”所以琉璃匠人又称它为披头。
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善听,好坐、喜烟火,因此亦常把它装饰在佛座上和香炉上的炉脚部,让其尽听佛教徒吟经尽享香火的熏烤。
押鱼:
是塑有鱼尾、身披鱼鳞的蹲兽。关于吻兽等脊饰的传说中,有“鱼尾星”一说,可能与“押鱼”的来历有关(《梦游录》:“汉以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之。”
第 12 页 共 21 页
獬豸(xie zhi 谢志),:
传说中的瑞兽,是羊的神化物。《晋书,舆服志》说:“獬豸,神羊,能触邪佞。”也写作“解豸。”《论衡·是应篇》云:“解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冶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又云:形似狮又像龙,头上生一尖角。它生性忠实,如有发生争斗者,它会用口去咬,用角去触不正直的坏人。明清官员有戴獬豸冠者,专司弹劾的御史官员的补服上也绣獬豸纹祥。
斗牛:
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其造型是牛头兽态,身披龙鳞。《宸垣识略》记载:“西门海子中有斗牛,
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
行什:
是由“龙”算起一列小兽中排行第十位的武士,其造型尖嘴猴腮,挺胸凸肚,背后生双翅,手按金刚杵。梁思成先生《清式营造则侧》称其为“猴”,大约来源于它的形象。而《大清会典》把它定名为“行什”,可能因它按次序
论固定在第十的位置。此物可见于北京故宫太和殿脊端。
④ 套兽:
位于屋角仔角梁端部的琉璃套
兽,按《鸱吻考略》的记述,有如下几
种传说:
甲:谓之“蒲牢。”按“龙生九子”的说法:“蒲牢,好鸣,为钟之钮鼻。”蒲牢是传说中的海兽,生性怕鲸,鲸见它即追逐扑击,它则迎风鸣叫,仓皇潜逃,因此说它:“好鸣。”屋角梁端常挂风铎(即所谓:“铁马”、“殿角风铃”)它上面的挂环固定于角梁之下,套兽及
其内角梁(彩画常将它饰成条纹,喻龙的肚腹)也就相当于风铎 的钮鼻。
乙:谓之“流龙”,“流”字是从“蒲牢”的牢字演变过来的。传说流龙性喜游徙,无一定栖止之处,
第 13 页 共 21 页
遇风声即藏于屋角瓦际,这条龙便伏在屋角之下了。
丙:也说是:“嘲风,”即所谓“龙生九子”中“好险,为殿阁走兽”者。但此说不若把嘲风看作是蹲脊兽中的“龙”贴切。
丁:说是与正脊大吻的乖龙配对的公母龙,因它喜欢逃窜,雄龙已被符剑镇于正脊;雌者慌忙逃匿于角殿之下,既不敢飞腾,也不舍离开。
凡此种种,都没有离开“龙种,“与前述的吻兽等都是可以行云布雨的神物,其喻意都是为祈其防火消灾,庇佑平安。
⑤ 勾头、滴子及钉帽
勾头瓦当,自古以来都是很受重视的的
饰物。汉代陶瓦已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及多种文字装饰。宫殿建筑的瓦当及滴子常用龙形图案。
民间传说也给位于勾头之上的钉帽赋予了“龙种”的特性,将钉帽称为“龙子”或“乖龙子”,也叫做“鬼龙子”,即所谓龙的卵,龙的后代,表示其有生生不息之意。不过琉璃工匠则常把它称为“瓦咯达”(即“瓦疙瘩”),只是把它看作是瓦上的一种突起物而已。
第 14 页 共 21 页
版权所有:夏美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会 2007 Copyright ? CHIAME ORG
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装饰小兽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11:53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第 15 页 共 21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建筑艺术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