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建筑艺术 - 图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比较之下,明清官式建筑呈现着比较沉重、拘束但又稳重、严谨的风格。这和唐朝的宏伟、豪放,宋朝的柔和、绚丽之风格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明清建筑师在组群总体布局上仍然表现了其卓越才能。他们在指定的地段上,按照成熟定型做法,恰当地安排这些标准房屋,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不同的建筑巧妙组合,使它们即适应功能要求,又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北京的明清宫殿、颐和园、西苑、天坛等。

清朝世袭的皇家建筑师“样式雷”家族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清的民间住宅和园林,在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和设计施工方法等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创造和发展。

明末计成(无否)所著《园冶》,关于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duō)山、选石及借景等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

论述。

近人童隽所著《江南园林志》,对于造园艺术与造园技术,从园林的结构特点及历史沿革方面作了不少的品评和议论。

苏州姚承祖(补云),世袭营造业,清代末年苏州地区许多住宅、寺庙,经他设计修建的有不少。晚年担任鲁班会会长,是当地有名的建筑师。遗著《营造法源》一书,对于住宅、庭园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施工规范都有详尽的论述,是近代记述江南古建筑的一部技术专著。

此外,还有前述的清朝建筑技术方面的官书《工程做法则例》等等,都是古代工匠建筑技术和艺术技巧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被长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施工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和宝贵财富。

二、中国古建艺术收藏品

1. 中国古建筑模型

中国古建筑模型的制作,自古有之。在建造房屋以前,先做建筑模型以供审定的做法,已有悠久的历史。模型的起源至迟源于隋代。如隋炀帝时拟议在洛阳建造“明堂”,当时的著名建筑家宇文恺研究了历史明堂史料,后来制出了一具模型。以后各朝较大工程也有先制作模型的。可以说,模型在当时是皇家建筑工程及大型建筑设计的辅助手段。

进入清代,古建筑发展到高峰,做为设计辅助手段的模型制作愈发显得重要。同时亦出现不少工程设计及模型制作的高手。“样式雷”就是明末清初世代相传的建筑专业世家。其始祖雷发达就是这当中的佼佼者。

第 6 页 共 21 页

雷发达字明所,原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死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19年至1693年),明末迁居南京,清康熙年初与其堂兄雷发宣,以技艺应募到北京供役,参加宫廷建设。因技艺卓越,很快被提升担任工部营造所长班,样房掌握“图样”和“烫样”,也就是进行设计工作。成为“样式雷”世家发祥之始,七十岁时退休,死后葬于金陵(南京)。

关于雷发达升任长班,在清朝康熙年间曾有一件哄动民间的趣事。

“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当时传为佳话,这就是“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由普通匠人一跃而升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入世发祥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康熙八年修缮太和殿,因当时缺少大木,仓猝间只好拆了明陵楠木旧梁柱使用。封建时期大木上梁是件大事,钦天监选择黄道吉日并举行定制的隆重祭祀仪式,该殿上梁之日,康熙帝亲临行礼,当金梁吊起后,因榫卯不合算,悬在上面落不下来,康熙帝看了紧皱双眉,工部随从的官员急得团团转,忽看见工匠雷发达急命换了朝服,袖着斧头,攀梯上去,只听砰的一声,斧头落下梁亦落实。祭礼完成,康熙帝大喜,在金殿上当面封了雷发达为工部营造所的长班。这在当时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读书做官而轻工商的社会风气下,由一个劳动工匠一跃而提升为长班,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奇事。由此而世传七代,历时二百多年,掌握了清代各宫殿、园林营造工程的设计,进呈“烫样”等,成了清代盛名的营造师世家。

七十三岁的雷发达于1693年病死在北京。之后,其子孙不但继承了其任营造所长班,同时还供役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承办楠木作内檐硬木装修。其长子雷金玉继承其父业,仍担任工部营造所的长班,并掌管圆明园的楠木作,在圆明园建设设计中发挥了作用。该园开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乾隆、嘉庆时仍然进行,大兴土木,并在园内设有“总理工程处”、“销算房”、“督催所”、“堂档房”等机构。“样式雷”四世雷家伟(为三世雷声徵之长子)继续建设圆明园,与雷家玺、雷家瑞弟兄三人担任颐和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的三山三园的设计工作,并设计承德避暑山庄全部园林工作。家玺设计了嘉庆的陵寝昌陵。同治时复有重建圆明园的决定,雷氏六世雷思起(为五世雷景修三子)又重新设计了定陵(咸丰陵寝)。七世雷延昌主持设计三海,增设了许多亭台楼阁。又设计了同治的惠陵、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等。清代小木作装修雕刻的大样,属楠木作,“样式雷”就是世传的楠木作设计专家,他们的装修大样,现在还保存有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大量图纸、烫样。

清代之所以称模型为“烫样”,是因为“烫样”有的部位制作时须用小型“烙铁”熨烫成型而成,故名“烫样”。“烫样”是用纸张,如元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东昌纸等,木材如红白松等,较软木材,秫秸杆、水胶等材料制作而成。“烫样”类型,有组群建筑烫样,有单座建筑烫样二类。组群建筑烫样,是以一个院落或是一个景区为单位,除表现单座建筑之外,还表现了建筑组群的布局和周围环境布置绿化等情况。通过这些烫样可把这些地区的建筑布局、环境全面了解,是这种烫样的特点。但这种烫样对其中一些次要建筑内部表现可以简单一些,不如单座建筑烫样的细致。单体建筑烫样,主要表现拟盖的单座建筑的真实情况,如形式、色彩、材料和各类尺寸数据。并且打开烫样屋顶,可以看到内部梁架结构,内檐装修,彩画式样等。烫样内部有时还有一些室内陈设桌椅、床榻、几案等。制作相同,形态逼真。这些内

第 7 页 共 21 页

部装修,依例由楠木作雷氏承造。烫样上还贴有表示建筑各部尺寸的黄纸标签,注明详细尺寸及构件名称。可以掌握这座建筑从整体到细部的全面情况。

清代“样式雷”以烫样、草图、做法说明三者一体地完成古建设计。烫样的制作是根据建筑物的情况按比例制做的,并标注明确尺寸。烫样制作精巧,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早期建筑模型保存至今的,为数并不多。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清代“样式雷”所作的“烫样”(清代称模型为“烫样”)和晚一些时期的建筑模型。由此可见,古建筑模型只是在皇家及大型建筑设计中才有制作且制作者为数甚微,它不属于民间传统手工艺,故古建筑模型作品变不多见。

1、 明清古建筑的形式及种类

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明清古建筑占相当大数量,仿古建筑也多是仿明、清建筑式样及风格。明清古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仅亭子一类,就有几十种之多,但归结起来有五种基本形式:①硬山 ②悬山 ③

歇山 ④庑殿 ⑤攒尖。在这几种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的既有一层,也有二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除五种最基本建筑形式以外,还有扇形、套方、双环、卍字、曲尺、卷书等特殊形式的建筑,再加上由两种或

两种以上建筑形式组合起来形成的复合式建筑(如北京团城承光殿、故宫角楼、北海妙象亭、故宫万春

亭等),使古建筑呈现出极为纷繁复杂的建筑形式。

古建筑有大式与小式之分,大式建筑主要指宫殿、府邸、衙署、皇家园林这些为皇族官僚阶层以及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建筑。小式建筑则是以民居为主的,为广大士民阶层和劳动群众服务的建筑。大式与小式的划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表现在建筑规模、群体组合方式、单体建筑体量、平面繁简、建筑形式的难易以及用材大小、做工粗细、用砖、用瓦、用石、脊饰、彩画、油漆等各方面,并非仅以有无斗拱作为区分标准,

但有斗拱的建筑一定是大式建筑。

第 8 页 共 21 页

2、 明清古建筑的脊饰

中国古建筑不但有其结构上的合理、严谨、巧妙,外观上的宏伟、挺拔、秀美,更有无数美丽的神话传说,使之蕴含了无比丰富文化内涵。明清古建筑的脊饰就起到了这样一种画龙点睛之

功。

明清古建筑屋面脊饰,主要有正吻、垂兽、戗

兽、蹲脊兽(或称走兽、小跑)等。

(1)

正吻

正吻的沿革及发展:我国古建筑大屋顶正脊两端

张嘴向内的龙形饰物,现通称为正吻,也叫做大吻,汉代以来还有许多其它的称谓,诸如鸱(chī)尾、鸱吻、

龙尾、蚩(chī)尾、蚩吻、祠尾、殿吻、龙吻、螭(chī)头等等。今天北京宫殿屋脊上所见的正吻,貌似龙形,缩头卷尾,口衔正脊,身披鳞甲,上塑小龙,背有剑把,后加背兽。琉璃制的正吻,随瓦之大小分八个级别,(二至九样)。最大的正吻高达一丈多,重达七千三百斤,用十三块琉璃件拼成。

正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它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它的有趣的传说。古时屋顶正脊两端的枢纽,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是鱼、龙形的。鸟形的饰物一般叫做凤鸟;而对于近似鸟形的鸱尾,则有两种解释。鸱,本是鹞鹰或猫头鹰一类的猛禽。据宋《营造法式》“鸱尾”条云:“汉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这里说的是似“鸱”的鱼。另一说出自唐代苏鹗《苏氏演义》:“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此说则直称蚩(鸱)尾本身即是海兽,并没有把它和鸟类相联系,不过这两种说法都说它是海中能灭火的神物。《梦游录》上也说:“汉以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ráng)之。”因此鸱尾形象,其背部卷翘部分可视为鱼的背鳍 (qí),而它与猛禽的翘尾相似。

鸱尾演变为鸱吻,大约在中唐或晚唐。鸱尾与正脊结合处本为平接,而从四川乐山凌云寺中唐时期摩崖中所刻形象看,前端已成兽首,张口吞脊,便成“吻”的形式了。鸱吻记载则始见于五代后晋刘绚撰的《旧唐书》。不过,直到宋代,仍然对此名称有争论。宋人著的《唐会要》和《营造法式》还是坚持说时人谓其为“鸱

第 9 页 共 21 页

吻,非也。”由于鸱吻张口吞脊状,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说及:“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造像。”把它说成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了。今天古建工匠中俗称正吻为“吞脊兽”,大约源自于此。

宋《营造法式》对它又有“龙尾”之称。宋代以后,出现了龙形鸱吻,现可见于金代建造的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金元以后,饰龙形的吻逐渐增多,明清时已很普遍,也就称它为“龙吻”或“吻”了。官式建筑的龙吻,逐渐定型化。地方建筑的正吻则千变万化。我国南方建筑也常用鳌鱼一类的吻饰。

清式官式建筑正吻的剑把,传说是仙人为防止能降雨消灾的脊龙逃走而将剑插入龙身的。从建筑的沿革

的角度分析,它却是源出于对鸱尾的保护。由于早期鸱尾的背鳍适于鸟类仃落,为防止鸟雀栖止筑巢,故在此处插入铁针。以后因吻背逐渐作得比较光圆,无需用铁针防鸟雀,铁针便演变成三五根一束的铁叉状的装饰品——拒鹊子。宋式鸱尾背上不仅有突起的矩形物“抢铁”,有的在抢铁上还插入五叉拒鹊子。抢铁和拒鹊又逐渐深化成琉璃正吻上的剑把及其上的五股云图案了。

古时用正吻是件隆盛的大事。清代工部则例载有“迎吻”仪式:“遣官一人,祭吻于琉璃窟,并遣官四人,于正阳门、大清门、午门、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坛庙等工迎吻。”

正吻的传说:除以上有关正吻的传说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清式正吻由于它口衔屋脊,又俗称:“吞脊兽。”

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谓之“蚩吻,”好吞。这个蚩吻,应是蚩龙的意思,而蚩龙又与著名的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鲧有关。据成书于战国末西汉初的书《归藏》启筮篇云:“鲧死后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蚩龙。”在这个传说中,善于筑城造堤的能工巧匠——鲧,治水不成遭天帝处死了,被后尊为水神,而蚩龙是他的一种化身,是水中的神物。

又有一说,相传是汉代张天师因镇火灾“敕封十龙”(或称“日封十龙”),即所谓每天派十条龙守护殿顶(若与歇山屋顶对照,确有九脊十龙:正脊两端各有一只,其余垂脊兽四只,戗兽四只)。其中守于正脊两边的(即正吻)又称为乖龙,俗名“懒龙”。《鸱吻考略》引《茅亭客话》载:“乖龙苦于行雨,多方窜匿,或在古木楹柱之内,或在楼阁鸱瓦之中。”因乖龙性懒,故用符剑镇在殿脊之上,以防其遁。所以正吻背上露出一个剑把。

再一说,螭吻:头似龙,卷屋的吞脊兽。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喜远望,善呼风唤雨,能灭火。把它装饰在宫殿屋脊两端,以避邪灭火。传说海龙另一儿子明知自己不行,又想夺取王位,而忘义地乘机朝正

第 10 页 共 21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建筑艺术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建筑艺术 - 图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63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