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大量水温单位是℃,?的单位是m2/s。
程水头损失hf与速度V的函数关系与流态有关,层流时,紊 流时,hf与V的一次方成正比,hf与V的1.75~2.0次方成正比,将实测值标在对数坐标loghf~logV图上。如果实验曲线斜率为45°,则说明流态为层流,否则为紊流。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从小变大的曲线与流量从大变小的曲线是不重合的。
1.8.4 实验步骤
1.启动水泵,向水箱注水,待水位稳定后才全开尾阀,以便冲洗管道,排除管内气体。
2.关闭尾阀,松开倾斜比压计上端的止水夹,以使测压管内的残留气泡排出,气泡全部排出后,用气囊球向比压计的测压管打气,压迫测压管水面下降至中部,再夹紧止水夹,防止液面上升。试验管段的水不流动时,比压计的两支测压管的液面应该平齐。若不平,说明测压管内残留有气泡,应该设法排除。
3.微微打开尾阀,让水流速度从小变大,流态从层流变为紊流。当流量达到最大值之后,慢慢关小尾阀,使流速从大变小,流态从紊流变为层流。改变流量时,待水流稳定后,测量流量,记录比压计液柱读数。层流时,水流达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要耐心等待。对于本实验装置,可根据比压计读数大概地判断流态。当流态为层流时,管段的沿程水头损失hf≤0.006m。如果比压计的水平倾角??30?,则比压计液柱长度之差l?0.012m。一般来说,
层流的实验点应布置3-4个。总的实验点数可自行控制,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绘制形如图1.8.3所示的对数曲线,实验点数在10个以上,并且尽量均匀地分布。
4.测量结束后,关闭水泵,绘制loghf~logV曲线图。
测量内容:流量(流量有小变大,大最大值后再有大变小)、比压力计液面读数。 1.8.5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图1.8.2是本实验的数据表,图1.8.3是loghf~logV曲线图。由图看出,实验结果不
图1.8.2 雷诺实验数据表
够理想,层流区的曲线斜率近似等于1,但并非直线,有略微弯曲。上临界雷诺数不足4000。下临界雷诺数2000左右。与权威实验比较,本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原因是实验装置不够精细,尤其是实验管段长段不满足要求。
11
例如,为了避开管流入口、出口的影响,实验段的两端应远离入口或出口的距离为管径的120倍。本实验的管径d=8mm,与进口段、出口段落的长度应超过1m。而本装置的进口段,出口段长度不足0.5m。此外,小流量时,比压计液柱长度差很少,读数误差很大,要想提高实验精度,就要提高流量测量、压差测量的精度。 1.8.6 思考题
1.层流时,本实验的沿程水头损失hf的值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2.比压计的刻度2:1表示什么含义?
3.如何判断比压计的刻度(例如2:1)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4.实验要求流量首先从小变大,再从大变小,如果使流量时而变大,时而变小,实验
图1.8.3 log点能连成一条光滑曲线吗?
5.小流量时,水流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为什么很长?
6.大流量时,比压计液面波动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应如何读取液面读数?
hf~logV
曲线
2.2 圆柱表面压强分布的测量
2.2.1 实验目的
用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测量绕流圆柱表面的压强分布,绘制压强分布图,并计算图柱体的阻力系数。 2.2.2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图2.2.1 圆柱表面压强分布实验装置
本实验使用种实验装置。图2.2.1a是空气动力学实验台的实验段。气流经过稳压箱,收缩段,进入实验段。圆柱体安装在实验段的中部。稳压箱的气流速度近似为零,其压强可认为是驻点压强p0。当气流经收缩段进入实验段后,气流速度分布比较均匀,速度为V∞,压强为p∞。气流绕圆柱体流动时,流动变得复杂起来。
本实验测量圆柱体表面各点的压强分布。为了测量压强,在圆柱体表面开设一个测压孔,然后用导管将此压强引出。导管的出口
在圆柱体的轴线上,再用软管将测点压强引至压力传感器。圆柱体可以绕其轴线转动,借此就能够测出圆柱体表面各点的压强分布。
12
图2.2.1b是风洞试验段,为了使气流速度分布尽量均匀,也为了降低气流的湍流度,气流首先流经的网格栅,然后才经收缩段进入实验段。实验段的气流速度V∞可认为均匀分布,其压强为p∞。 在实验段安装一个L型的总压管,用以测量气流的总压p0。圆柱体安装在实验段的中部,它可绕其轴线转动。圆柱体表面开设一个测压孔,用导管将测孔的压强引出。导管的出口位于圆柱体的转动轴线上。
在流体力学中,一般将压强用无量纲的参数——压强系数CP来表示。
Cp?p-p?12?2p-p?p0-p? (2.2.1)
?V?式中,p,p?,p0分别是测点压强,来流压强,驻点压强(总压)。式(2.2.1)使用了伯努利方程p本实验将测量圆柱表面压强系数的分布。
在图柱表面上圆周角0?~180?0?p??12?V??p?212?V2。
的范围内布置若干测点,分别测p0?p?和p?p?,按式(2.2.1)计算压强系数。
利用压强系数,可以求出圆柱体的阻力系数CD.
物体的阻力包括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粘性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阻力FD和阻力系数CD可以表示为
FD??2?0(p?p?)cos?Rd?2? (2.2.2)
(2.2.3)
CD?FD12?2?0(p?p?)Rcos?d?12??V??V?2??0Cpcos?d?式中,?是测点位置的圆周角度,从前驻点起算。
本实验在? C?0~180D??的范围内布置N个测点,于是
p?1N?[(C2i?1cos?)i?1?(Cpcos?)i](?i?1??i) (2.2.4)
通常,N=37,????i?1??i?5?,但也可以不受此限制,实验者可以自己选定N和Δθ。
本实验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差。图力传感器的外形图。此压力传感器属于压阻膜片。膜片上台阶有4个应变电阻丝(是用成的)。膜片受压面发生变形时,电阻丝也也变。电阻的变化用电桥测量,电桥的输出电压强差?p成线性关系。2.1已经测出这种线
2.2.2a是本实验使用的压型。承压元件是一块单晶硅集成电路工艺的扩散法制随之变形,电阻值发生改压E与膜片上、下表面的性关系,已知电压E就容
力传感器 易求得压差?p。 图2.2.2 cy2000压
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电压E由数据采集系统自动读取。本实验使用PCI7422型12位32路A/D转换板卡。A/D转换器采用高性能转换芯片AD1674,地址译码电路采用GAL芯片,板卡工作时,能按PCI协议自动分配基地址。A/D转换时间为10μs。(100kHz)。 压力传感器有两个接口,一个接高压(H),另一个接低压(L)。在本实验中,总压p0最高,因此将其引至高压接口,压力传感器的低压接口上连接一个三通(见图2.2.2b),开关,可以轮流切换至p?或P的接口。图2.2.2c表示切换的方法,当阀门把手与气管轴线同向时,阀门开启。当阀门把手与气管轴成垂直时,阀门关闭。压力传感器在稳压直线电源下工作。本装置使用一种袖珍型稳压电源。
测量压差p0?p?时,需关闭P管即可。测量时,可先测量p0?p(开通p管,关闭p?管),再测p0?p?(开通p?管,关闭p管)。系统根据算式p?2.2.3 实验步骤
1.启动数据采集系统,将界面转到“圆柱表面压强系数测量”。
2.填写实验常数,其中,气压的默认值是760mmHg,如果有气压表,请将实测气压值填入。通道号的默认值是1。请检查压力的传感器的电压是否输入A/D板的1通道,如有改变,请填写实际使用的通道号。
3.检查压力传感器是否通电。如已通电,稳压电源的工作指示灯发亮。
4.将测点的圆角度调至0,点击“测量”按钮,按照提示操作,完成第1个测点的测量。 5.改变测点的角度,进行新测点的测量。
13
p??(p0?p?)?(p0?p),就可得到式(2.2.1)的值。
本实验要测量圆柱表面的压强分布,并计算阻力系数,这要求第1个测点的角度为0°,最后一个测点的角度为180°,在0°-180°之间布设若干个测点,通常,每隔5°布置一个测点,但也可不受此限制,任意布置测点角度。不过,0°-90°之间的压强变化比较大,宜多布置测点。总测点数不应少于30。另外,角度应从小变大,不能忽大忽小。
6.测量结束后,将界面转到下页。点击“画实验点”、“绘理论曲线”,则系统自动将实验值标在CP-θ关系图中,同时给出无粘绕流时圆柱表面的压强系数CP=1-4sinθ的理论曲线,点击“计算阻力系数”,系统将算出气流速度,雷诺数,圆柱的阻力系数。 2.2.4 注意事项
1.本实验使用多种电气元件,实验时应小心操作,防止触电,不要随意拨动电子设备的开关,不要随意更改电子元件的接线。
2.实验段的气流速度一般地V??10m/s?20m/s,因此p0?p??60Pa?250Pa。请检查数据表第3列p0?p?的实测值
是否在此范围中。另外,??0?的测点的Cp应读接近1。根据这两项判断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2.2.5 数据表、实验曲线、误差分析
图2.2.3是实验数据,图2.2.4是实验曲线的界面。从理论上说,??0?的测点的压强系数CP应为1。但实测值仅
为0.914。一般来说,在大雷诺流动时,??90?的测点的CP值小于-1.2,而图中显示的CPI J –1,实验值偏大,引起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测点压强P的接口不好,导致漏气,这时,应试检查软(胶)管接口是否漏气。
图
2.2.3 圆柱表面压强分布实验数据表界面
图
2.3.
4 圆柱体表面压强系数实验曲线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流体力学与水力学实验指导书(少学时)(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