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哲试题库,马哲资料(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沦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沦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探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

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 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规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选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于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旬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恬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5

※<第三章>

第三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哲试题库,马哲资料(5)在线全文阅读。

马哲试题库,马哲资料(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3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