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学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巩固练习】:

编号:11—1—① 日期: 月 日 编写:

1.2010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

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完成。胡锦涛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这句话体现了( )

2、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会存在随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3、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2010年又出现了一批网络新词新语:CC族、猜礼包、辣奢族、阿尔法女孩等。这体现了 学习任务:

( ) A.社会意识具有超前性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阅读教材P86—P87及“相关链接”,完成:填空,在书上做好笔记,准确记忆。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说明( )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2010年网络的十大“流星雨”是: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 现象的总称。

懂得、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围脖、凡客体、闹太套。这些词语在2010年的流行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 和 ,也包括 等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背) 5、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就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____。(有时会落后,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__作用。

毛泽东思想,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点。它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本观点。

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8分) 【提醒不抄】:①不管是正确的还是虚假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注意把握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发生作用。 ④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 1 页 共 10 页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编号:10—1—② 日期: 月 日 编写: 学习任务:

一、阅读教材P89—P90及“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完成:填空,在书上做笔记并理解记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①地位: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

②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决定____________: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①经济基础________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________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的矛盾、 的矛盾。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背) 生产关系 的规律, 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阅读教材P91及“专家点评”,完成:填空,在书上做笔记并理解记忆。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①社会发展是在 、 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根本动力!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解决。 3、_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 的发展,使 的发展, 【知识补充】:1、这两对矛盾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识别人类社会规律的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大部制;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三、【巩固练习】:

1.以下节选的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根据我国的收入分配实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体现了(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B.社会历史发展―A.生产力???―→社??反作用反作用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实践 C.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

4.“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全面深

化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向202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迈出坚实的重要一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因为(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社会主义改革是( )①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②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要求 ③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①调动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②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③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7.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胡锦涛提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但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人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

解决方式

解决方式

依靠

推动

推动

决定决定依靠

《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 2 页 共 10 页

第二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

编号:10—2 使用日期: 月 日 编写:

学习目标:1、人民群众的含义。 2、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作用和地位。 3、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学习任务:

一、阅读教材P92——P94及“专家点评”,完成:填空,在书上做好笔记并理解记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起决定作用(≠英雄人物起决定作用)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____________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

(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________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____________,其主体部分是____________。

(2)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 ,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 ,都属于人民群众范围。 3、群众观原理:(背)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________。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单独考)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 ;③人民群众还 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5、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 。

一、阅读教材P94——P95及“专家点评”,完成:填空,在书上做好笔记并理解记忆。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________为民所用,______为民所系,________为民所谋;实现好、________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__________。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____________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________,虚心向人民群众________。

3、群众路线:①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基本内容:一切________群众,一切________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坚持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____________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_。

【知识补充】: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就是工作中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

3、辨识群众观的关键词:“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群众利益;弱势群众;民生;以人为本;人权。” 三、判断并改错:

1、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促进作用。( )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存在于阶级社会。( ) 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5、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 6、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巩固练习】

1.2011年1月9日,福建省数字办在北京市福建大厦举办了“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征求意见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体现的哲学依据是( )A.实践是改造社会的活动 B.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领导作用C.人民群众的意见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种观点错在( )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3.广州亚运期间,共有将近59万的志愿者投入服务。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这说明( )A.劳动群众创造了精神财富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D.要相信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列宁这一论断主要表明( )

A.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革命时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B.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 C.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是通过传说实现的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6.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 3 页 共 10 页

7.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多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林权14.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这表明( ) 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①农民群众不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发展和进步中起主体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必须充分尊重农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的首创精神,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8.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然一新。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6分)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 (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9.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接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

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从哲学角度,这要求我们(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认真学好书本知识

C.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强调干部要经常“洗脚”,是因为( )

15、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东省委指出,遵循城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山东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革,

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着力构建

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12.漫画《今天开会学这个》说明了( )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直谛”的相关知识,分析山东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哲学依据。①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 ③要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 ④人民群(9分) 众就是“英雄豪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我国的扶贫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 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 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 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 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

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意义。(6)

《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 4 页 共 10 页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编号:12—1—① 使用日期: 月 日 编写:

学习目标:1、识记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 学习任务:

一、阅读教材P96,完成:填空,在书上做好笔记并理解记忆。 ◇哲学上的价值

1、内涵: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____________,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________和________。

2、特征: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为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 ◇人的价值

1、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______________,就在于对社会的________和________,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__________,又是价值的__________。

①人生活在社会中,用自己的劳动创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回报社会,满足他人,即为个人的社会价值。②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了________和他人的需要,也得到社会对自己________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3.评价标准: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__________,最根本的是对_____ _____的贡献了。

4、人生价值观原理(背)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补充】:

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它涉及人即主体的需要和事物的属性,二者缺一不可。

3、人的价值包括: 贡献(社会价值)——首要地位,是后者的基础和源泉 (二者缺一不可) 索取(自我价值)——是前者的前提和条件

4、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无法比较大小,≠ 谁更重要!

二、【巩固练习】:

1.2010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召开嫦娥二号成功升空颁奖大会,诸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获得嘉奖。材料说明( )

A.有付出就有回报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人生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2.“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人生观道理是( )A.奉献和索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B.奉献和索取可以由个人主观动机来决定 C.索取是实现奉献的前提和基础D.奉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3.2010年12月30日,天津市举行大中专学校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暨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来自南开大学的陈永刚等人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由此可见人生价值是( ) A.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B.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C.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D.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4.党代表、乒乓球世界冠军张怡宁说,作为一名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是为国争光;作为一名党代表,感受到的是国家给自己的荣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贡献和索取同等重要,不能忽视 B.作出贡献是索取的前提和基础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尊重 D.没有回报的贡献是没有意义的 5、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 )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6、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他在其公司网站上称将捐出全部50多亿元人民币的财产。陈光标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物质贡献是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C、人的价值是自我精神的满足 D、评价人的价值主要看社会的承认

7、朱光亚,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尊严。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40多年来,他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他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和有关奖励,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 朱光来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 5 页 共 1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9714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