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修改稿(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了解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及空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掌握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对空气监测的意义。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有关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范围、具体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和项目内容;监测网点的优化布点原则、要求和方法要点、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方法包括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法(其中富集浓缩采样法是重点和难点);采样的仪器,其中颗粒物的采样仪器是重点和难点;了解采样的效率和采样记录;掌握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是重点)。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重点掌握分子态和蒸气态污染物SO2、NOx、CO 、光化学氧化剂、O3、氟化物、总烃及非甲烷烃、VOCs和甲醛等的性质、污染来源、各种测定方法总论;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工作流程、操作要点、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一般性了解其他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

了解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颗粒物污染的防治;掌握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仪器构造原理、工作流程和监测方法。需要掌握的空气中颗粒物质的测定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点和难点)、可吸入颗粒物(重点和难点)浓度及粒度分别的测定、自然降尘量的测定、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测定。

第六节 降水监测

了解降水的监测的目的;了解布设采样点的原则,样品的采集,水样的保存,降水中的主要组分:PH值,电导率,硫酸根,硝酸根,氯离子,铵离子,钾、钠、钙、镁等离子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

了解污染源监测的对象包括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监测。了解对污染源监测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般了解烟道气和机动车采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领。

第八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

熟练掌握标准气体的制取和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的具体配气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过程。

【思考题】

6

1、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哪些形态存在?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有何特点?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对进行监测有何意义?

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要求测定哪些项目?为什么要求测定这些项目?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对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结果有何意义?

5、怎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的总烃和非甲烷烃?分别测定它们有何意义?

6、压电晶体振荡法和反射线吸收法测定飘尘的原理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其测定准确度?

7、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与气相色谱分析法有何主要异同之处?前者有何优点? 8、为什么要进行降水监测?一般测定哪些项目?为什么测定这些项目?

第4章 固体废物监测

【教学目的】

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固体废弃物样品的的采样工具、采样方法、样品制备、处理和有害特性分析。了解有害物质的毒性试验分类、吸入、口服、鱼类毒性试验,固体废物的渗漏模型试验等病理学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固体废物的分类、有害特性的鉴别。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介绍固体废物的定义,各种分类依据,有害特性的鉴别,其中有害特性的鉴别是本节的重点。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了解固体废物的采样工具、方法、采样量,以及采样后的样品制备、样品水分分析、样品保存等。

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固体废物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等有害特性的监测,以上均为本节重点。

第四节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了解生活垃圾的定义、分类、粒度、淀粉、生物降解度、垃圾热值等基本概念、测定方法,以及渗沥水的定义和分析。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了解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吸入毒性试验、口服毒性试验、鱼类毒性试验、固体废物的渗漏模型试验方法等。

【思考题】

1、什么叫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其主要判别依据有哪些?

2、如何采集固体废物样品?采集后应作怎样处理才能保存?为什么固体废物采样量与粒度有关?

3、固体废物的pH值测定要注意哪些方面?

7

4、什么叫急性毒性试验?为什么这是测定化学物质毒性的常用方法? 5、以急性毒性试验为例官简述化学毒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实验求证方法。 6、鱼类毒性试验在判别水体污染情况有何优点?

7、进行工业废渣渗漏试验,对工业废渣的处置有何现实意义? 8、生活垃圾有何特性,其监测指标主要是哪一些?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教学目的】

了解土壤的组成、背景值、土壤污染等基本概念,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的原则及基本方法等。 【重点难点】

土壤污染样品和背景值样品的采集,样品的保存,样品的制备;土壤试样含水量、锌、镉、铜、汞等金属,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了解土壤中矿物质、机械组成,土壤中的水和空气等土壤基本概念,以及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背景值及其测定意义。了解有关土壤污染和土壤质量标准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基础资料的收集途径及检测项目;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监测方法。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了解土壤污染样品和土壤背景值样品的采集原则、布点方法;掌握土壤样品风干、粉碎等制备方法。

第四节 土壤样品预处理

了解和掌握土壤样品的分解、提取等预处理方法。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了解土壤水分、pH值、可溶性盐、金属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思考题】

1、土壤污染有何特点?当土壤受到镉污染后,试考虑不同形态的镉、土壤pH,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污染程度有何影响?

2、何谓土壤背景值?

3、如何布点采集污染土壤样品?

4、如何制备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如何选择土样贮存器? 6、分析比较土样各种酸式消化法的特点,有哪些注意事项?消化过程中各种酸起何作用?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8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及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和测定,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污染物在不同生物体、不同器官内的不同分布;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以及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介绍水体生物监测中的生物群落法、细菌学检验法、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和一些其他生物监测方法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了解空气生物监测法的基本原理、方法要点、优缺点和发展前景;了解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和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选择以及生物监测的各种监测方法。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

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特点;了解污染物的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及半衰期的概念;了解生物污染的途径,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掌握植物样品和动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掌握生物样品消解和灰化方法;生物样品提取和浓缩方法。了解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联合检测技术等方法在生物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第四节 生态监测

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检测类型和监测内容;掌握生态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监测方法。

【思考题】

1、生物是怎样被污染的?进行生物污染监测有何重要意义?

2、简要说明污染物质进入动、植物体后,主要有哪些分布和蓄积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监测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3、有哪些水生生物可作为生物群落法监测水污染的指示生物?其依据是什么? 4、怎样采集植物样品和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进行制备? 5、用指示植物监测空气污染的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 6、什么是生态监测?它的目的意义何在?

7、比较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各自的特点和不足。

第七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教学目的】

了解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和考核要求;了解实验室

9

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中重要基础地位;理解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原则、档案文件管理;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 【重点难点】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质量控制图的制作和使用及其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做法与意义;环境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使用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基础地位;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的标准化。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了解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意义、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以及执行质量保证计划的最终目的。

第二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了解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及其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关系;了解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三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

掌握实验用水、试剂、试液的选择,实验室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的各项制度。

第四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掌握统计处理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方法以及环境中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

第五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

了解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等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概念;掌握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特别是质量控制图的制作和使用及其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第六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

了解标准分析方法的要求,分析方法标准化的程序,以及协作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第七节 环境标准物质

掌握环境标准物质的定义、分类、制备和定值。

第八节 环境监测管理

掌握环境监测管理的定义、内容、原则以及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第九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的内容、环境质量图的分类、表示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思考题】

1、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要开展质量保证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修改稿(2)在线全文阅读。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修改稿(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9210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