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环境学 总学时:51 学分:3 理论学时:51 实验或讨论学时:(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大纲执笔人:戴~~ 大纲编写时间:2007.01.16 教研室主任审核:戴~~ 教学院长审定: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方法及分析评价。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常用方法。掌握常用监测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熟悉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理论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和《环境科学专业实验》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环境监测的实用性。通过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高深化学和仪器分析原理,一般不予深究。讲授时,尽可能借助环境监测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监测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
1
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经了解有关环境监测的最新知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爱好撰写有关环境监测方面的小论文。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空气、水质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教学难点是空气和水体监测的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采样方法和仪器,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测定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流程、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各种监测方法的实践应用。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章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教 学 内 容 绪 论 水和废水监测 空气和废气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教 学 时 数 3 18 12 3 3 3 6 3 51 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多媒体讲授 课 后 作 业 思 考 题 5 8 8 8 6 7 11 4 55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获得信息的途径广泛了解环境监测的有关知识,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与环境换册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 练 习 题 土壤质量监测 环境污染生物监第六章 测 环境监测质量保第七章 证 自动监测与简易第八章 监测技术 合 计
三、正文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重点难点】
2
环境监测的性质、特点、分类、技术要求,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
介绍环境与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引入“人类”与“环境”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历史及发展,了解环境监测的产生背景;了解污染物的类型与污染源的分类等基本概念,为环境监测提供预备重点知识。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几种分类。
第三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例如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相互作用等,由此而理解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特点;理解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概括介绍环境监测的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监测方法。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第四节 环境标准
介绍环境标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介绍环境标准的分类,在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六类两级,并理解环境标准在环境监测、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思考题】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3、为什么要分别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4、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5、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教学目的】
清楚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监测的对象、目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掌握水质在物理性质、金属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水质污染生物监测的项目及监测方法;掌握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以及底质监测。
3
【重点难点】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水质在物理性质、金属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水质污染生物监测的项目及监测方法。
第一节 水质污染与监测
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首先介绍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然后学习按照不同水体分类的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原则;要求熟练掌握地面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掌握地面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其中要求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是:地面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水样的类型 (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与加入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理解水样的预处理在水质测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水样的预处理,结合实际掌握水样的消解、水样的富集与分离(挥发和蒸发浓缩、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共沉淀和吸附等),水样的过滤与澄清的方法、作用、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
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特别是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等BG方法。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和等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结合实践制定测定方案,解决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中的问题。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4
了解水体中有机化合物的影响,例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化学毒性、对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的影响等;水体中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种类和异构多、不稳定、含量低;加深对有机污染物测定意义和特点的认识。重点学习有机污染物的两类测定方式:对某种、某类有机物如挥发酚类、矿物油的直接测定以及通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的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间接测定。要求熟练掌握这部分重点内容。
第九节 底质监测
介绍底质监测的意义、采样方法;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
第十节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了解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测定方法,及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思考题】
1、怎样制订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2、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采集代表性的水样?
3、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样中汞,在原理、测定流程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
4、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是什么?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5、怎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怎样消除干扰?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6、水体中各种含氮化合物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测定各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对评价水体污染和自净状况有何意义?
7、测定底质有何意义?采样后怎样进行制备?常用哪些分解样品的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8、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测定它们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有何意义?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教学目的】
了解大气与空气组成、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了解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存在、迁移和转化规律;监测程序的设计;掌握空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体积换算;掌握颗粒物(TSP、IP及降尘)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方法;掌握标准气的静态和动态配制方法。了解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 【重点难点】(亦为课程重点)
空气试样的浓缩采样法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和粒度测定的仪器原理和工作流程及适用范围;分子状污染物的特别是SO2、NOx、CO、总氧化剂(O3)、总烃及非甲烷烃的化学性质、污染源、测定方法、测定原理、流程、仪器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标准气的配制。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修改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