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会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1.01%的人说一点也不会,所以说肇兴侗寨的民族语言的传承较好,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交流都以侗话为主,与外地人交流才用客话。 3、服饰文化
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8]-[10]。肇兴侗族服饰文化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据调查:73.26%的当地居民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日子时才穿侗服;5.17%当地居民从来不穿侗服,只有21.57%的村民选择几乎每天都穿侗服。大多数村民说市场上卖的服装好穿有好洗,且美观,所以更愿意花钱买服装店里面的衣服穿。89%以上的35岁以下的年轻妇女都表示不懂得纺线、织侗布、做侗衣等,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挽救措施,很可能30年以后很难看到侗族村民穿着独特精美的侗服穿梭于侗寨里了,这不仅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成威胁,也会对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8060@200经常穿重要节日才穿21.545.17从来不穿73.26
图2 肇兴侗寨居民穿侗族服饰的比例图
4、歌舞文化
肇兴侗寨流行这么一句话“歌养心,饭养身”,肇兴侗寨人民能歌善舞,特别是侗族大歌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其唱歌形式是一人领众人合的唱法,是歌中的极品,被誉为“ 清泉般可光的音乐” 、“天赖之音”。侗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舞、赐鱼舞、狮子舞、龙灯舞、羽毽舞等等,一般有客人或贵宾到寨来游览观赏时,热情的肇兴侗寨村民会唱起多耶歌要客人一起跳多耶舞[8]-[10]。据调查关于您是否会唱侗歌: 23.80%的当地居民认为只要是侗歌都会唱;67.30%的当地居民会一些简单的别人经常唱的侗歌;8.91%的人表示完全不
6
会唱。关于您能听懂侗歌或侗戏:42.57%的当地居民完全能听懂;50.50%的当地居民能听懂大概的意思;6.93%的当地居民完全不懂;关于如果要您学侗歌或侗戏您是否愿意:37.25%表示非常愿意;48.04%表示比较愿意;14.70%表示不愿意,由此可以看出肇兴侗寨目前的侗族歌舞文化保护的很好。侗族的歌舞文化在
7060504002010067.323.88.9只要是侗歌都会唱会唱简单的侗歌不会唱
图3 肇兴侗寨居民会唱侗歌的比例图
肇兴保存的较为完好,这一方面与肇兴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肇兴处于山间盆地中地形较为蔽塞,受外界文化的冲击较小,而且肇兴周围的村寨都是侗族村寨这有利于侗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有关,为了更好的发展村寨旅游,政府从各方面加大对侗族歌舞文化的保护。 5、精神文化
侗族的精神文化是指侗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 肇兴侗寨的结婚习俗、体育运动、斗鸡、祭萨、抬官人等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热情隆重,这些节日、习俗在侗族人民心中是神圣的着特殊的意义,即使是到寨里观光的贵宾也要入乡随俗尊重他们的节日或习惯。侗族的节日习惯是肇兴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与外交往的密切,肇兴的精神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些节日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据调查关于侗族的传统节日您是否熟悉:57.84% 表示非常熟悉;38.23%表示不是很熟悉;3.92%表示一点也不熟悉。调查对象中45岁以下的村民表示:
57.8438.236050400201003.92非常熟悉不是很熟悉 一点也不熟悉 图4 肇兴侗寨居民对传统节日的熟悉比例图
7
对传统节日或传统习俗的除了这些节日的时间和地点较熟悉外,关于过程不是很清楚或一点也不清楚。第一,传统节是侗族世世代代文化大多是为了祭神或祭祖对侗族人民来说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节日当中的主要仪式一般都是选寨老或是寨子里面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执行的,所以年纪轻的人一般不熟悉当中的仪式过程;第二,侗寨的节日繁多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传统节日,村里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都在外打工,并不经常参加寨里的节日活动,所以除了知道那天过什么节外,基本不知道这些节日或习俗的意义与程序。
本次调查正值肇兴二次开发的准备阶段,据政府工作人员反映目前政府工作人手不够调用,村民小农意识很强,大部分文化水平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难度大,处于较为被动的一方,目前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案,56.43%的人认为政府的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再次,年轻一代人对侗族文化的情感不深厚,据走访调查发现如今的80后60%以上的人表示对耕田种地来说他们更愿意外出打工赚钱,相对于寨子里原始乡土生活,他们更喜欢大城市的繁华等现象,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下去,60、70年后在肇兴将会很在看到今日浓郁的侗族风情文化,这对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发展旅游业的肇兴来说十分不利。
三、 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对策
肇兴侗族文化和肇兴旅游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保护好侗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肇兴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发展好肇兴的旅游业,带动群众的积极参与性,增强群众对侗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是肇兴侗寨民族文化健康传承的保证。针对肇兴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 :
(一)构建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建立合理的社区参与机制,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氛围
肇兴侗寨应采用“前台、帷幕、后台”的开发模式[11],以肇兴侗寨为前台,肇兴乡为帷幕,广大侗乡为后台,保护更多的侗族文化和村寨。肇兴侗寨可组织开展一些文化表演比赛,可以以鼓楼为单位竞争,鼓励年轻人虚心并耐心的学习侗族的传统文化,老人也应该主动让年轻人参与到节庆活动活动中,将侗族古建筑的设计,建造等技术传给下一代,保证侗族的古建筑经管的建造后继有人,鼓励村民每天讲侗话,用侗歌表达心中情感,弘扬侗族“歌养身,饭养心”的传统,
8
将侗族文化引进课堂,营造良好的侗族文化氛围。由政府明确相应的人员依法打击破坏民族特色的建筑,以预防为主打击为辅,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加强对堂安侗族博物馆的保护和堂安梯田的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并从中受益[12],可以提高侗寨居民的乡土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侗寨保护的认同感;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维护侗寨风貌,侗寨的意蕴与文脉才能真正延续下去。搭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和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13]。 (二)加强侗族文化研究及民族文化保护宣传力度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元素之一,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世人对他的研究显得不足,这也侗族文化“藏在民间人未知”的状况,世人及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因此揭示侗族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学者加强对侗族文化的研究,除了对侗族大歌和肇兴鼓楼关注外,还应挖掘其他侗族文化的重视,以推动侗族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加强侗族文化保护宣传力度。
(三)做好旅游开发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肇兴虽然离大城市较远,但只要充分利用好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将鼓楼、花街、风雨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等综合起来开发,让游客玩的舒心,吃得开心。将稻作文化加工成歌舞节目来表演,发挥侗族民歌优势,形成考察、欣赏为一体的资源,另外侗族的服饰文化也潜藏着极大的旅游经济效益,精美的侗族服饰,只要充分开发利用必然能形成侗族文化产业的领头军。
2011年6月,厦蓉高速公路贵阳至黎平段已开通,贵阳到肇兴只要4个多小时,交通方便,肇兴到县城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对肇兴侗寨里面的道路应该以鹅卵石步行花街为主,这既能加强侗族的文化特色,又保证了游客旅游的舒适和方便,将侗寨里面的电缆线埋至地底下不影响游客的观光赏景,用传统的材料加强树立设施的建设这样既保证了水源充足又保持了传统的侗族风格,加强肇兴侗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 注意在开发过程中做到挖掘、开发、保护并重
肇兴的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轴心,旅游业情景是否被看好,决定于是否能最大潜力的挖掘目前还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侗族文化,但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旅游
9
者身上的文化带给当地文化的冲击,30.69%群众认为传承、保护侗族文化的主要难题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要预防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侵蚀,要做好保持特色和发展经济的关系,
民族文化和良好的地理环境给民族村寨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要以民族文化的维护为核心,加强民族村寨和周边区域的联系,丰富民族文化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内容和形式,以吸引游客的游览,拓展景区面积,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在民族村寨内妥善地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既是地方经济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14]。只有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才能实行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致谢,为此次调查提供详实资料的肇兴乡政府副乡长吴家贤、肇兴乡政府办公
室主任蒋立凯、世纪风华公司副经理陆德芳等同志。
参考文献:
[1] 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6):60-62.
[2] 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3] 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1):61-65.
[4] 肖琼.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研究综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6):09-212 [5] 莹莹,张帆.黎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海南省洪水村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3):107-111
[6] 吴昌良,陈志永,欧正霞.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业持续发展因素综合分析——以黎平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48-53
[7] 欧阳昌佩.黎平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N].贵州日报, 2007.02.05 (2) [8] 欧俊娇.侗学研究(八) [M].贵阳:贵州民主出版社. 2009:56-68 [9] 谭良洲.侗乡[M].贵阳:贵州民主出版社. 2004.10:320—386
[10]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调查. 贵州民族调查卷十九[M].贵阳.贵州民族研究所.2001.12
[11]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
[12] 陈来生.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 苏南科技开发 2007(10):70-73
[13]王金叶.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J].旅游论坛 2011 ,4(1): 36-39 [14]李智伟,张超. 旅游开发中贵州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8(12):73-76
10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