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电焊工、气焊、气割工
一、电焊工岗位工作标准
1、电焊工气焊前,必须检查确认气带无破损、无漏气,割枪与气带连接牢固,割枪完好。
2、电焊工必须佩戴专用手套、焊帽,把衣服袖口扎紧后方可作业。
3、电焊工在设备上焊接时,小心防止损坏轴承、衬套、电机等,在皮带上焊接时,带面必须用不燃性材料进行保护,焊接时接地点尽量靠近焊接地点,焊接接地点不要接在油缸的活塞杆上。 4、电焊工在工作前后,必须用清水对作业地点lOm内煤尘、浮煤进行冲洗。
二、电焊工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
1、作业时不穿戴专门防护用品,容易造成电弧烧伤。预防措施:防护用具配戴齐全,保持安全距离。
2、电焊机无可靠接地或措施不当,造成触电。预防措施:电焊机必须接好地线。
3、焊把线与回路零线没有双线到位,造成触电。预防措施:焊把线与回路零线必须做到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脚手架、轨道等作回路。
4、焊把线绝缘老化或接头过多,可能造成触电。预防措施:使
- 29 -
用合格的焊把线。
5、合闸操作不规范,造成触电。预防措施:推闸刀开关时,身体偏侧一些。
6、移动电焊机时不断电,造成触电。预防措施:移动电焊机时,先停机断电;焊接中突然停电,应立即关闭电焊机。
7、换焊条时操作不规范,造成触电 。预防措施:换焊条时,身体不应靠在铁板或其它导体上。敲渣时应戴防护镜。
8、擅自接触维修电气设备、带电的设备、缆线,造成触电。预防措施:不擅自接触或维修电气设备。
9、线圈受潮或雨淋后继续用,存在安全隐患。预防措施:线圈受潮或雨淋,检修后再用。
10、电源线超过3米且拖在地上,容易造成电线着火。预防措施:电源线不超过3米,严禁拖在地上。
11、作业点周围存在可燃物,造成起火、烧伤。预防措施:清理作业点周围可燃物,现场配备灭火器。
12、在通风不良场所施焊无排风措施,产生有毒气体中毒。预防措施:安装排风设备加强通风,个人防护到位。
13、在潮湿区域施焊,造成触电。预防措施:雷雨天气不准在露天电焊,在潮湿地带施焊时,应站在铺有绝缘物品上工作在易燃、易爆物场所作业引发意外事故必须在易燃、易爆物场所及管道附近施焊时,应取得安全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护措施后,方可焊接。
14、在金属容器内作业没有绝缘垫,易出工亡。预防措施:在金
- 30 -
属容器内作业有绝缘垫。
15、金属容器内作业没有通风设施,易出工亡。预防措施:金属容器内作业有通风设施。
16、金属容器内作业没有监护人,易出工亡。预防措施:金属容器内作业有监护人。
17、进行仰、卧、坐焊时,不采取防护措施,造成触电、烧伤。预防措施:进行仰、卧、坐焊时,应加垫胶皮或干木板。袖口及领口应扎紧。
18、高空作业时未系安全带摔伤。预防措施:高空作业时系安全带。
19、高空作业遇6级大风未停止作业,摔伤。预防措施:高空作业时遇6级大风停止作业。
20、作业后未检查现场就离开,引发火灾。预防措施:作业后结束后关电焊机、拉断电源,并检查现场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
21、焊割作业时产生噪声,影响听力。预防措施: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22、井下烧焊,未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未携带点火票,发生火灾严重时瓦斯爆炸。预防措施:井下烧焊,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携带领导批准的点火票。
23、焊割时未配备灭火器材,引发火灾。预防措施:电焊作业地点必须配备灭火器材。
- 31 -
三、电焊工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操作内容 1、班前
①检查劳保用品及作业用的安全防护设施。
手指口述:劳保用品穿戴齐全,防护设施齐全、完好,确认完毕。 ②检查作业地点附近环境。 手指口述:环境良好,确认完毕。 ③检查工具、电气焊设备、以及灭火器材。 手指口述:工具、设备齐全完好,确认完备。
灭火器材已备好,确认完毕。
2、班中
①确认合闸、开启焊机、焊接和停止焊接。 手指口述:已合上闸,确认完毕。
焊机已开启,把子线已接实,确认完毕。 防护弧光安全,确认完毕。 焊机已关闭,拉闸,确认完毕。
3、班末
检查周围环境;清理作业现场,放好工具与材料。 手指口述:无火灾隐患,确认完毕。
现场卫生已清理,工具、材料已放回,确认完毕。
四、气焊、气割工岗位工作标准 1、每根乙炔软管必须有防止回火装置。
- 32 -
2、乙炔瓶、氧气瓶、胶管接头、阀门的紧固件应紧固牢靠,不准有松动、破损和漏气。氧气瓶及其附件、胶管、工具上禁止粘油。
3、检查设备、附件及管路漏气,可用肥皂水试验,试验时,周围不准有明火、不准吸烟。
4、开启氧气或乙炔阀门时禁止撞击,防止产生火花。 5、工作结束,应及时关紧氧气阀和乙炔阀,不准将焊炬放在容器内或工作台下。
五、气焊、气割工岗位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
1、作业时不穿戴专门防护用品,造成气焰烧伤。预防措施:防护用具配戴齐全,保持安全距离。
2、搬运装卸时气瓶坠落、倾倒滚动,引起爆炸。预防措施:搬运氧、乙炔气瓶时要轻搬轻放,不得摔、碰。
3、氧气、乙炔瓶未保持安全间距,或放置位置不当氧气、乙炔瓶安全间距不足,炸伤。预防措施:保持氧气、乙炔瓶的5米的安全间距,露天作业时,应防止阳光直射气瓶。
4、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不够,引起气瓶爆炸。预防措施:气瓶与明火的安全距离必须大于10米。
5、作业点周围存在可燃物,起火、烧伤。预防措施:作业前先清理作业点周围可燃物。
6、在通风不良场所施焊无排风措施产生有毒气体中毒。预防措施:安装排风设备加强通风,个人防护到位。
- 33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岗位风险辨识与安全确认制度(1)(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